成都環境集團聯合成都市水務局25日舉辦“智水共生·AI賦能未來水生態”媒體開放日(環境品牌開放日)活動,在中國水周期間向媒體開放“環境造”水務治理“最強大腦”,探秘覆蓋“原水-供水-排水-凈水-治水”全鏈條的智慧水務系統,為超大城市智慧治水交出“成都答卷”。

3月25日,AI“化驗員”在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水質智能分析實驗室里進行樣品分液。王利文 攝
早上9點,李家巖水庫數字孿生平臺搭建的無人機正沿庫區航道自主巡航,項目現場施工的高清畫面實時傳回到50余公里外的應急指揮中心。據成都環境集團李家巖公司技術人員介紹,數字孿生系統集成水雨情、水質、工程安全等監測數據,解決預災情分析、河湖岸線監測、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水庫精細化運營管控等多維度需求,為超大城市應急水源安全裝上“智能保險”。
走進成都環境集團自來水公司調度中心,“智慧水務系統”實時跳動的數據流揭示著超大城市供水的“精準密碼”:在上游來水處布設19個水質監測點,構建起24小時全天候水質監控網絡,可提前8至20小時預警水質變化;深度融合多種算法預測未來水量需求,每小時自動迭代修正,確保供水方案與實際需求高度匹配;國內首創的智能調度模型精準感知管網壓力,智能分配各供水節點水量,調度指令采納率達97%以上,實現了從水源取水、水廠生產、管網輸送到用戶供應的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在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調度指揮中心,“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臺”通過1449個液位計、182個電導率儀,構建起7600公里管網的“神經網絡”,通過智能診斷算法分析可以精準捕捉管網“血栓”。針對城市隧道安全,自主研發的積水監測聯動系統在96座下穿隧道布設雙級水位感知裝置,積水達30厘米時,聲光報警器與禁行信號燈10秒內聯動啟動;隧道火災防控更顯科技硬核,通過47000米感溫光纖、火災圖像探測器、AI巡檢機器人,對隧道進行不間斷監測。

3月25日,興蓉市政公司技術人員用機器人對污水管道內部進行病害檢測。王利文 攝
在文興北路管網點位,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城西管護所所長助理張彬將搭載高清攝像頭的CCTV檢測機器人,放入地下3米污水管道內部進行病害檢測。“它類似于醫療領域的‘腸道內窺鏡’,而接下來展示的非開挖機器人更像‘外科手術刀’。”據成都環境集團環境建設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師雷震介紹,這一“環境造”機器人配備混凝土破碎刀頭,無需開挖地面,1小時可以完成長達1.2米滿堵管道疏通,極大方便交通出行并降低維護成本。
機械臂輕巧夾起樣品瓶,自動流轉單元將樣品進行精準傳輸,智能分析系統同步完成總磷、總氮、COD等多個監測指標的高精準全自動化檢測……在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水質智能分析實驗室里,AI“化驗員”實現了從樣品分液、前處理到檢測、清洗全鏈條無人化操作,日處理樣品量達100個,效率提升200%,為全市水環境治理提供“數據標尺”。
當千年中醫“望聞問切”遇上現代數字技術,會碰撞出怎樣的治水智慧?成都環境集團興蓉環境自主研發的“水務環保一體化智慧運營平臺”構建起覆蓋全國9個省份、70座廠站的“治水云腦”,以“望聞問切”為核心,日處理數據超3.2億條。
近年來,成都環境集團以數字賦能推動治水模式革新,成都環境集團數智公司投建管運一體化實施的成都市錦江干流入河排口智能監控系統,將視頻監控布設于錦江干流1149個入河排口,通過AI圖像識別“技防”手段,自動識別、告警排口異常狀態。經過4年的專業管護,成都市“5+1”區排水安全韌性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污水處理廠進廠BOD、COD濃度分別提升35.28%、31.15%;排水管網旱天冒污徹底消除,雨天冒污閾值提升至30毫米降雨量;在水環境保護方面,黃龍溪國控斷面水質提升到Ⅱ類,2023-2024年水質優良率達100%。
一組組數據背后,是超大城市水系統治理的“成都智慧”。成都環境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成都將以“供排凈治一體化”全鏈條智慧體系,在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上持續發力,為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