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常態化”,賦能河道煥新顏
在城市的水系脈絡中,河道清淤是維護水生態健康的關鍵環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水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清淤成為南京市大大小小河道的“必修課”,“淤泥沉積太多,不僅會影響水質,天氣稍微回暖時,底泥還會上翻至水面,讓河道觀感大打折扣。”鼓樓區水務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該區正在推動西北護城河、外金川河等河道的清淤工程。
據介紹,西北護城河流域全長5.66公里,曾于2018年大整治時進行徹底清淤,時隔5年多,河底淤泥越積越厚,借助超聲波檢測技術進行“體檢”的結果顯示,全流域淤泥平均深度在50厘米左右。其中,建寧路至新民門橋340米長的范圍內,因沿線大的雨水排口較多,淤泥最深處達到2米,淤泥總量約10000立方米。為此,去年11月起,該河道建寧路至新民門橋段、建寧路至金川門泵站段,正式啟動清淤工程。“西北護城河經外金川河與長江相連,在外金川河入江口處設置了一個省考斷面,西北護城河的水質好壞直接影響省考斷面是否達標,清淤工程完工后將進一步助力河道水質穩中向好。”上述人士表示。
記者了解到,讓河道養護向科技借力,近年來,市水務局、市水務設施管理中心、鼓樓區水務局多次聯動,推動駐鼓樓區的科技企業加大相關研發及探索應用,并結合日常河道養護中的需求深度參與到相關產品的設計和優化中,從而實現淘洗式生態清淤系統的“從無到有”以及專利技術的誕生。
清淤現場“靜悄悄”,機器人水下大顯身手
記者在西北護城河建寧路至新民門橋段現場看到,寬闊的水面上停放了兩個類似船只的浮動平臺,一個是操作平臺,一個是污泥脫水站,共有5名工人在現場,他們身著的工作服一改傳統清淤現場滿身泥漿的模樣,十分干凈整潔。在操作平臺上,工人王繼伍聚精會神地操作著手中裝備,指揮著水下清淤機器人按照他設定的路線進行工作。
“這個機器人宛如精密的‘泥水分離大師’,可以精準地提取河床上烏黑黏膩的有機淤泥,并將砂石留在河床,繼續為微生物和螺螄、魚蝦等底棲生物營造棲息繁衍之所。同時利用初級脫水裝置對泥水初步脫水后,再輸送到污泥脫水站進行二次干化處理,這些有機淤泥正是河水渾濁、生態失衡的根源。”南京天河水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總工程師許元敏介紹,在市區兩級水務部門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目前該公司共研發了大、中、小三種型號生態清淤系統。
在西北護城河現場工作的為大型生態清淤系統,水下作業的機器人寬達4米、長1.5米,每分鐘爬行1—2米,每天可完成500立方米的清淤量。據悉,500立方米河道淤泥可干化成30—40噸左右的泥餅,泥餅全部被外運至相關企業進行資源化利用。
清淤“微創化”,環保便民兩不誤
“無須斷流即可開展常態化清淤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了河道流域水循環,對水質影響較小。”許元敏告訴記者,相較傳統斷流清淤,淘洗式生態清淤系統優勢十分顯著。
“傳統方式雖能清淤,但常忽略生態修復,難以根治底泥有機物釋放問題。淘洗式生態清淤系統就像為河道施‘微創術’,維持水循環與水流自然態,極大削減了對水質的不良影響,也減少了對河道周邊百姓生活的影響。”他說,淘洗式清淤主要清除河道的虛浮底泥,保留了淤泥中的砂石,在河道水體與河床之間形成了界面層,在界面層微生物的作用下,會逐步消解與界面層接觸的淤泥中的有機物,使有機物變成無機物,而在界面層下方又逐步形成了一層穩定的無機淤泥層,抑制河床底泥的污染物向上釋放,可謂一舉多得。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進行生態清淤的同時,鼓樓區還運用生態浮島技術,在河面上搭建起一座座綠色“小島”,不僅可以吸納水中污染物,還為魚蝦構筑良好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