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民眾節水意識的不斷增強,《“十四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發改環資(2021)1516號、《關于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的通知》、《關于組織開展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試點建設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2]141號)等政策性文件的出臺,強化漏損管控工作已經成為國內供水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漏損管控項目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驗收階段、總結階段。
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是漏損管控項目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旨在全面了解供水企業的實際情況,精準把握漏損現狀及其根源,并明確項目的實施方向。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供水管網現狀調研
對供水管網的基礎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和分析,包括管網的長度、材質、管徑、管齡以及運行壓力、流量等關鍵參數。同時,結合歷史維修記錄,分析高漏損風險區域,為后續管控工作奠定數據基礎。
漏損現狀評估
通過水量平衡分析計算漏損率,識別顯性和隱性漏損的類型和分布,并借助檢測設備(如噪聲記錄儀、相關儀等)初步排查可能的漏點,鎖定重點治理區域。
經濟與資源保障
確保項目實施所需的資金來源穩定,評估企業內部技術團隊和檢測設備的現有能力,篩選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保證技術支持和服務質量
政策與外部環境分析
梳理與漏損管控相關的法規政策,明確項目需要達到的目標和標準。同時評估外部環境(如地理條件、施工環境等)對項目實施可能帶來的挑戰。
風險識別與控制規劃
提前識別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技術、資金、施工等方面的風險,并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以降低潛在的不確定性對項目進度和效果的影響。
通過這些系統化的準備工作,能夠為漏損管控項目提供科學決策依據,明確實施方向,為后續階段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是漏損管控項目的核心環節,其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項目目標的實現。在實施階段的前提下,需要系統、全面地了解企業當前的漏損現狀。
漏損現狀調研在項目實施前,必須對企業的漏損現狀進行全面調研,包括:
數據收集與分析:收集管網的運行數據,包括供水量、售水量、管網壓力、漏損事件記錄等。
關鍵區域識別:通過分析,識別漏損問題嚴重的重點區域和管段。
漏損類型劃分:確定漏損是由物理性漏損(如管道破裂)還是商業性漏損(如計量不準確或盜用水)引起的。
目標制定根據調研結果,結合企業資源與管理現狀,設定合理的漏損控制目標:
短期目標:減少管網中明顯的漏損點,提高管網運行效率。
長期目標:優化管網布局,實現漏損率的持續下降。
量化指標:設定明確的可衡量指標,例如漏損率、管網壓力分布均勻性等。
可行性分析針對制定的目標,進行可行性分析以確保計劃的實施具備經濟性和操作性:
技術可行性:評估企業現有設備、技術能力及可引入的技術。
經濟可行性:計算項目的成本效益,評估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組織可行性:審查企業的管理制度和人力資源配置是否能支持實施計劃。
制定科學高效的控制策略根據調研和可行性分析結果,明確管網漏損控制的具體策略:
技術手段:引入先進的漏損監測和檢測設備,如流量監測、壓力管理、聲波檢測等。
管理優化:建立管網分區計量管理系統(DMA),實現分區精準管理。
維護計劃:制定詳細的管網巡檢和維修方案,及時發現并處理漏損點。
培訓與宣傳:對企業員工進行相關培訓,提升全員的漏損管控意識。
驗收階段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為確保漏損管控項目的順利推進和目標的高效達成,應同步制定并落實項目質量監督標準,構建全面的監督評估機制。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制定項目質量監督標準
項目質量監督標準是評估項目實施情況的重要依據,標準的制定應科學、全面,并結合實際需求,涵蓋以下內容:
技術標準:明確漏損檢測、修復技術的具體要求,例如漏損檢測的精確度、修復材料的質量等級等。
過程標準:規范每個階段的實施步驟和要求,例如數據采集的規范性、檢測設備的校準頻率等。
結果標準:設定關鍵績效指標(KPI),如管網漏損率下降幅度、檢測完成率、修復效率等。
2. 實施全過程質量評估
項目實施中需要持續開展質量評估,對關鍵環節和節點進行監督:
定期檢查:對項目的進度、成本、效果進行階段性審查,確保各項任務按計劃推進。
實時監控:通過漏損監測系統等技術手段,實時跟蹤管網運行狀態,評估當前措施的實際效果。
數據分析: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識別偏差,形成動態報告。
3. 強化問題分析與反饋機制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構建快速響應機制,及時分析和解決問題:
問題分類與記錄:將發現的問題分為技術問題、管理問題和執行問題,并記錄具體情況。
根因分析:通過數據分析、現場調研等方法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
改進措施:根據問題的性質,制定優化方案,及時調整實施策略。
4. 優化工作流程
項目實施過程中,需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標準化操作流程:針對頻繁發生的問題,制定標準化的應對流程。
流程迭代優化:通過質量監督和問題分析的反饋,不斷改進施工和管理流程。
資源優化配置:根據工作需求調整人員、設備等資源的配置,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5. 提升工作效率的措施
團隊協作:加強部門間的協調和溝通,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效率低下。
技術賦能: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自動化完成數據采集、分析和報告生成。
人員培訓:定期對項目團隊成員進行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問題處理能力和執行效率。
總結階段
在一個管網漏損管控項目結束后,及時總結項目成果和經驗,不僅能夠為未來類似項目提供參考,也能為企業的技術積累和管理優化貢獻價值。總結工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項目總結目標
梳理項目經驗:歸納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果、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及發現的問題。
提煉可操作性經驗:總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具體操作方法,便于后續推廣。
形成可推廣案例:以系統化、條理化的形式撰寫工作報告,便于其他項目團隊學習借鑒。
2. 項目總結的主要內容
(1)項目概況
項目背景:描述企業漏損現狀、項目啟動原因及總體目標。
項目實施范圍:明確項目的實施區域、涉及的管網規模及項目周期。
投入資源:統計項目實施過程中使用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
(2)成果總結
漏損率改善情況:展示項目實施后漏損率的變化及其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
技術創新應用:記錄在項目中引入的新技術或設備及其實際效果。
問題解決案例:列舉項目中成功解決的典型問題及應對措施。
關鍵指標對比:如供水效率、管網壓力穩定性、維護成本等關鍵指標的對比數據。
(3)經驗提煉
成功經驗:
管網分區計量管理(DMA)的實施成效。
新型漏損檢測技術的應用效果。
項目管理模式(如多部門協作)的實踐經驗。
不足與改進方向:
項目中存在的資源配置不足、技術局限等問題。
針對不足提出的具體優化建議。
3. 價值評估與長效機制建立
項目價值評估: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多角度評估項目的整體價值。
長效機制:基于項目經驗,提出管網漏損控制的長效管理策略,如定期監測、預警機制、設備更新計劃等,確保漏損率持續保持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