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上海2月13日電(記者吳振東、陳杰)當內部活性鋰離子消耗殆盡,鋰電池是否只有報廢這一條路?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高悅團隊提供了全新路徑,他們創新設計出鋰載體分子,這種分子可像藥物一樣,以“打一針”的方式注入廢舊或衰減的鋰電池中,精準補充損失的鋰離子,實現容量恢復,從而大幅延長電池的壽命。北京時間2月13日,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科研團隊成員、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青年研究員高悅表示,經過對電池基本原理的深入分析和大量實驗驗證,團隊發現電池衰減和人類生病一樣,是某個“核心組件”發生了異常,其他部分仍然完好,“那為什么不選擇‘治病’,開發變革性功能材料,對電池進行精準、原位無損的鋰離子補充,從而延長其壽命?”基于此,團隊提出大膽設想——設計鋰載體分子,將其注射進電池,對電池中的鋰離子進行單獨管控。
“無論是實現電池壽命的延長,還是避免大規模報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精準治療’都是一種可行的技術方案。”高悅表示,團隊正在開展鋰載體分子的宏量制備,并與電池企業合作,力爭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和商品,助力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引領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