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國供水項目參建者,許發之引以為傲——2017年項目落成,至今從沒因為故障停過一次水。項目為缺水的非洲國家帶去改變,深受國際贊譽。
10月16日,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境供水項目被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GC)列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案例。過去10年,我國共有16個國際基建項目獲此殊榮,用一個個實打實的民生項目,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為生動實踐。
地下水通向“沸騰的蒸鍋”
這是一個跨越兩國邊境線的供水項目,通過370公里的長距離管道輸送,將埃塞俄比亞抽取的優質地下水,輸送給鄰國吉布提境內。
吉布提位于東非東北部,是亞丁灣西岸的海濱國家,2.3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近九成是沙漠,境內沒有一條常年流水的河流。該國此前地下水鹽堿化嚴重,居民洗漱用水都難以保障。
“吉布提在當地語言中,意思是‘沸騰的蒸鍋’”,許發之向潮新聞記者介紹,它的名字就反映了當地酷熱、干燥和缺水現狀。吉布提人均可循環利用水資源總量僅為353立方米/人/年,遠低于500 立方 米/人/ 年的國際極度缺水標準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項目承建商浙江中地海外水務有限公司抽調業務骨干,在素有“東非水塔”之稱的埃塞俄比亞獲取水源建造跨境供水項目。
許發之介紹,項目跨越兩國7個地區,他們在埃塞俄比亞開鑿28眼水井,從地下600米處抽取優質地下水,為61萬民眾送去生活用水,同時創造了超過 1500個就業崗位。
在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境供水項目投用前,許發之記得,吉布提因為缺少飲用水,當地只能通過抽取地下苦咸水和少量海水淡化,布設零星的集中供水點,有居民取水要走3個多小時。
如今在吉布提,民眾已經不再為生活用水發愁,在家打開水龍頭取水,“嘩嘩嘩”的水流聲里傳來滿滿幸福感。
克服高原落差爆管、長距離運輸
從尋找優質地下水源,到設計規劃,再到跨境供水項目落成,中地海外水務團隊同事們花了四五年時間。
在供水項目建造沿線,一眼望去是清一色的荒漠。大風隨時揚起的沙塵在空中蔓延,視線常常不超過10米。許發之回憶,他們工作、生活都在荒漠營地里,盡管條件極為艱苦,項目還是比預期提前完工。
“每個營地通過自己打井抽取生活用水,在埃塞境內主要生活補給物資是由五六百公里外配送過來的。”許發之向潮新聞記者介紹,他們將建材、生活物資儲備在分營地,修一段水管將營地向前推進一段,全線都是用此辦法貫通。
最考驗技術的,是如何打通懸崖峭壁上的“最后一公里”通水。項目位于埃塞俄比亞高原,三面環山,通往吉布提水廠,一段落差900米的懸崖是必經之地。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如果水直接沖下管道,會導致爆管。許發之坦言,此類難題尚屬首次遇到,他們通過很多專家論證,再加上技術人員反復試驗,最終解決了壓力爆管問題。
整個建造期間,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境供水項目按照高標準建造,項目采用自動控制。長達370公里的供水管道,沿途設立了多個數字化信號點,如果遇到問題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
這套來自浙江的“無人值守”技術,克服了管線點多面廣,信號傳輸、接收衰減問題,讓運維人員通過主控制中心平臺,就能監測370公里長的供水管道是否正常運行。
除此之外,供水項目跨越兩國,存在工作人員、施工物資需在兩國之間頻繁通關,而且建造工期長的難點,通過中方協調,兩國設綠色通道保障項目順利推進。
“項目使用中國資金、中國產品,是中國技術和標準共建‘一帶一路’民生項目的典型代表。”供水項目落成后,業內人士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浙江技術為非洲荒漠帶來綠洲
吉布提總統伊斯梅爾·奧馬爾·蓋萊曾表示,“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對吉布提的民生和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能用上優質、清潔的水資源是所有吉布提人民長達50年的期盼。
順利用水,不止是吉布提人民的心愿,也是浙江工程師們的心愿,也正因此,6年多來,項目從沒因為運維故障導致暫停供水。
許發之向潮新聞記者介紹,他們首先將地下水抽到蓄水池,再運往千家萬戶。蓄水池裝滿了,他們就可以關停抽水設備進行檢修保養,保障下一次順利供水。
埃塞俄比亞的荒漠,同樣因為涌出的地下水生機勃勃。當地民眾在水井邊開鑿了一條一米多寬的水渠,用來灌溉農田。一片綠油油的農田沿著水渠伸展,上半年種西瓜,下半年種洋蔥。
“有了穩定水源,種地不用再看天了。”一名埃塞俄比亞農場主也向許發之和同事們表示感謝,6公頃的農場種的洋蔥賣了3萬美元,在非洲種地賺錢對他來說是奇跡。
水源為這片干旱的土地帶來生機,解決沿線居民的生活飲用水的同時,也為非洲國家帶去渴望的綠洲。潮新聞記者了解到,他們開鑿的28眼井附近都聚集著種植基地,當地人的生產、生活為此轉變。
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境供水項目是浙江參與建造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生項目的縮影。中地海外水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向潮新聞介紹,目前承建的民生供水涉及6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總體供水規模約120萬噸/天,惠及超800萬名民眾。
比如塞內加爾251套供水系統已全部建成,解決當地偏遠地區165萬人的飲水用水難問題;尼日尼亞阿布賈大供水項目,建成后可完善首都地區供水網絡,滿足近150萬人的日常用水需求。
除供水項目外,尼泊爾等國家的多個污水處理項目也都有浙江工程師們的技術和身影。“一個個民生項目在條件艱苦地區落地,可以看到敢為人先、吃苦耐勞的拼勁。”許發之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