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成都市關于進一步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從促進人工智能算法發展、推動人工智能能級提升、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三方面進行了明確。
記者了解到,在此之前全國多個主要城市相繼印發了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5月30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通過全新的21條措施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實現創新引領。5月31日,深圳市印發《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據悉,2020年,科技部批復支持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通知,支持創建成都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圍繞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情況如何?在全國主要城市相繼出臺政策的背景下,成都人工智能產業如何搶抓機遇破題發展?帶著上述問題,日前,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專訪了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人工智能產業處相關負責人。
1 當前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如何?
綜合實力全國第6 一季度全市產業規模達182億元
提前錄入人臉,訪客無須紙質登記,直接“刷臉”進門;會議室的使用從預訂到審批均在線上進行……這是中國電信天府云計算中心給在此辦公的人們帶來的諸多智慧園區新體驗。
在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大氣智能大數據監管中心,智能大氣監管系統將空氣質量預警信息推送到監管中心工作人員手機APP上,現場核查人員立馬通過手機APP將核查情況反饋至智能大氣監管系統,經系統推送到龍泉驛區環保部門督促整改。這是四川國藍中天環境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Alpha MAPS智能化大氣監測管治系統。
這些新場景、新產品的誕生,都少不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
以需求催化場景、以場景提升創新、以創新壯大產業、以產業發展啟發改革方向,在這樣的總體思路下,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發展持續壯大。據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人工智能產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616億元,規模位列全國第7,產業增速位居全國第1,產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6。2023年一季度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182億元,同比增長29%。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通用技術,具有滲透賦能效應,正在影響百業千行。正是這種滲透賦能效應,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降本、提質、增效。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賦能實體經濟發展上,成都充分注重發揮人工智能溢出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發布《人工智能城市機會清單》,推動行業領軍企業、優秀產品服務在成都落地驗證、發展壯大。成都市先后入選國家智能建造試點城市、“雙智”試點城市,在多個實體經濟應用領域處在全國第一方陣,如智慧醫療指數排名全國第4、智慧交通指數排名全國第5、智慧金融指數排名全國第5等。
2 《征求意見稿》對促進產業發展有何針對性?
以算法為核心 將與此前發布的政策形成協同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新興戰略性技術,是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國內各大城市為搶抓新一輪技術變革的發展機遇,促進城市以及產業發展,紛紛開啟“追逐賽”。
“但因為我國人工智能在基礎硬件和軟件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在高科技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構建以基礎硬件和軟件為核心的獨立自主產業生態,將是提升城市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的最重要方向。”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不難發現,無論是北京還是深圳,近期出臺的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均提及開展大模型創新算法及關鍵技術研究,增強關鍵核心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
成都這份正在征求意見的文件,則著重以算法為核心,注重推動大規模語義模型、多模態通用模型、小參數模型、行業模型等在內的算法模型高質量供給、高水平應用、高效率供需匹配,構建從理論算法研發到行業轉化應用的活躍創新生態,助力構筑全國人工智能算法高地。
“‘數據、算力、算法’是驅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此前,已先后出臺了《成都市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項政策》《成都市圍繞超算智算加快算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推動數據與算力發展。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更是下一步推動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征求意見稿》將與此前發布的政策形成協同,共同驅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該負責人表示。
3 與全國主要城市相比,成都應從何破題?
在政策、機制、模式上創新 四個方面發力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同樣是搶抓產業發展機遇,成都近來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布局也在持續推進中。今年初,《成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發布,學習上海、深圳、杭州等先進城市經驗,緊緊圍繞人工智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指出到2025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及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成效明顯,成都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打造創新活躍、能級領先、生態完備、應用廣泛的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地。
同樣在年初出臺的《成都市圍繞超算智算加快算力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則在全國首創“算力券”機制,解決“放心算”“算得起”問題。該政策的出臺,也標志著成都率先在城市算力產業競速中起跑。
近日,成都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專班辦公室印發了《2023年成都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含車載智能控制系統)產業建圈強鏈工作要點》,指出力爭全年培育國家級人工智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上市企業1家、上規企業10家,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
那么,與全國主要城市相比,成都又如何根據自身發展,找準破題方向?
該負責人表示,經過前期積累,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具有創新資源、算力設施、應用場景、規模市場等綜合優勢。“我們將進一步發揮成都的獨特資源稟賦,在政策、機制、模式創新上積極探索實踐,將成都打造成為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支點。”
該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下一步,將主要從四方面著力,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產業創新支撐,將增強原創能力作為著力點,緊抓全國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的窗口機遇,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完善從研發到應用的創新體系,力爭在智能計算、知識圖譜等技術領域加速從跟跑到領跑躍升。
二是保障優質算力供給,成都將著力構建超算智算云計算邊緣計算一體的算力供給體系,滿足用戶“算力不足擴節點、容量不足擴容量”的要求,讓企業真正享受到“算力自主、算力自由”。
三是加強場景引領發展,成都將持續組織開展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在實體經濟、民生服務、公園城市、智慧蓉城中的深度應用,構建智能生活、智能生產、智慧治理多元化多層次場景供給體系,形成“遍地是機會、處處皆場景”的城市格局。
四是加快產業生態培育,將構建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支撐、多段接力的新型投融資環境,實施敏捷治理,樹立底線思維,推動行業多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