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源地——飲水管網——水廠——供水管網——二次供水——水龍頭”,通過元宇宙數字孿生的技術實現管理目標、經營目標、服務目標、生產目標的一個過程。

智慧水務包含什么具體內容呢?
① GIS管網
GIS管網系統主要分為管網數據的查詢與展示,爆管分析的關閥方案生成、影響用戶的范圍和爆管歷史數據查詢。具備地圖基本瀏覽功能:地圖全景、放大縮小、漫游、鷹眼、坐標顯示、搜索、地圖切換、動態標注等,支持導出數據。
② DMA分區管控
通過漏損控制管理系統對DMA區域的夜間最小流量、水平衡、產銷差等監測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各區域內管網漏損狀況,有效識別管網漏損嚴重區域和漏損構成,科學指導開展管網漏損控制作業,實現精準控漏,提高漏損控制效率。
③ 管網巡檢系統
包含事件、巡檢的狀態、類型、處理周期、巡檢里程、巡檢方式的可視化統計,以及任務各狀態的實時數值統計。能夠讓水司更直觀、快速地了解管網業務的各項指標。
④ 生產調度
供水生產調度系統一般包括供水總公司,水廠監控站,水源井監控站,水網加壓站等。自來水的生產過程通常是由地表水或者水源井取水送到水廠,在水廠經過消毒、沉淀、過濾等過程后送入城市供水管網,提供給城市居民或者工業用戶等使用。
⑤ SCADA系統
數據采集與監控,可云可端部署架構,提供萬能物聯服務,適配各方感知設備,動態獲取運行數據,實時展示管網水情,配套監測點部署指導,輕松了解管網動態。
⑥ 水質監測系統
水質監測系統基于物聯網的理念,以信息技術、水質模擬技術為基礎,以綜合地理信息、遙測、網絡、多媒體以及計算機仿真等現代高新科技為手段,實現對水質狀況水流量、污染源排放、環境因素(水文、管網、周邊視頻)、工程設備設施運行狀況等各種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與存儲,動態監測和分析,及時預警,貫穿“源頭預防—過程監測-效果評估”全流程,為政府決策部門門對水源地水質環境進行有效的綜合管理和宏觀決策提供信息化保障,建立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最終達到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目的。
07 營業收費系統
供水營業收費管理系統是一套集客戶管理、表具管理(機械表、IC卡表、遠傳表)、財務管理、抄表結算、收費管理、發票管理、報表分析、表務管理、報裝業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供水管理信息化系統。
六大智慧體系是什么?
① 智慧水務運用體系
智慧水務運用體系建設共規劃了四大應用平臺(智慧生產、智慧運營、智慧服務和智慧監管四大信息化平臺)、25個管理系統。
② 智慧水務技術體系
智慧水務技術體系:根據前沿的信息技術,在融合生產、管理、服務和經營等方面業務特點的前提下,以基礎建設為手段,以數據中心建設和網絡建設為主要內容,搭建智能化、集中、虛擬化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實際包括了通訊網絡平臺、云數據中心、信息集成平臺、軟件正版化和新技術5項。
③ 智慧水務信息資源體系
確立數據架構,執行數據治理,創建數據資產管理平臺。執行統一的信息編碼規則,完成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防止數出多源、信息失幀、信息缺少,完成信息分享,適用協調工作、綜合分析;根據主數據管理全面的搭建,統一管理全部水務集團的重要數據信息資源。
④ 智慧水務標準體系
智慧水務標準體系共規劃了水務集團通用管理標準、通用基本標準、基礎設施標準、信息網絡標準、信息平臺標準、信息運用標準、信息安全標準及其IT管控標準等建設內容。
⑤ 智慧水務安全體系
智慧水務安全體系共規劃了信息安全體系、信息安全流程管理與制度、容災備份核心3項建設任務。
⑥ 智慧水務IT整治體系
標準水務集團IT服務流程管理,提升信息單位IT運維、管理和服務水準。創建合乎水務集團信息化建設特點的IT績效評估體系,如:IT服務管理體系等。
跨界&轉型永不會停下腳步
我國智慧水務行業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瞻研究”《2021年中國智慧水務行業全景圖譜》顯示,我國智慧水務正呈現出井噴式爆發增長。且國家政策層面,《智慧水利總體方案》、《“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等均支持智慧水務可持續發展,整體來上正從“發展智能水務”到“構建智慧水利體系”變化。
與此同時,以華為、騰訊、百度、阿里為代表的大廠也紛紛跨界水務行業,布局智慧水務建設,為傳統水務賦能。例如:華為推出的基于NB-IOT技術智能水務解決方案,可通過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聚焦黑臭水體監管、河湖長制等場景;阿里提出的“中臺”概念、“ET環境大腦”方案,已經成功助力重慶水務、陜西水務等多家企業打造出大數據云平臺。
科技倒逼著行業發展,大廠布局智慧水務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而“新人”不斷涌入產業的同時,一些“先行者”卻行至了產業的邊緣。
這也是一個產業在真正發展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