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化農村一角。李建生攝

水美新村。李建生攝
廣元市昭化區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上游,轄12個鎮,幅員1440平方公里,總人口24萬,其中農業人口21萬,是傳統農業區、革命老區、秦巴山區、移民大區“四區合一”的典型地區,區域內水資源分布不均,抵御干旱能力較弱。
近年來,昭化區委、區政府著力構建以“大水源為支撐、大水網為鏈接、大水廠為龍頭、大保障為目標”的山區鄉村水務新模式,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全省首批鄉村水務試點縣創建探索出了“昭化路子”。
創新模式 探索水利高質量發展路徑
2021年11月,全省第一批22個鄉村水務試點縣名單公布,昭化區作為廣元市唯一入選的縣區上榜。
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有區級統籌落實的資金,還有省級安排的部分獎補資金,對昭化水利建設來說,是難的機遇。但昭化山區多、水資源分布很不均勻,難度很大,很有挑戰性。”昭化區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陸崇軍直言。
如何面對挑戰?
一年來,昭化區以國有水務投融資企業平臺建設為抓手,著力構建“投、建、管、運、服”五位一體鄉村水務運行體系,推進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價”。
建強“一個平臺”,實現公司直管到庫到戶。昭化區成立了由政府主導、區水利局主管的國有水務平臺公司,賦予公司業主資格,實行“投、建、管、運、服”由公司統一集中經營管理,打破行政區劃,按水源供給和水需求單元劃片,承接水利項目規劃和實施,統一直聘村級水管員,全面推進農村水利綜合改革,有效破解了生產生活用水跑冒滴漏水價高、利用率低、效益差等困擾群眾用水“最后一百米”梗阻問題,實現了“多頭多層管水”向“平臺公司直管到庫到戶”的轉變。
健全“一張水網”,實現區域互聯互通。按照“建大并中帶小”思路,昭化區統籌利用轄區內嘉陵江、95座水庫、6000余口山坪塘及1300余處山泉和機井的優質水源,新(改、擴)建千噸萬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60余處,配套供水管網6580公里,形成以8大中心水廠為龍頭,輻射50多座小型供水站點的城鄉供水體系,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
推行“一個水價”,實現水福利同質共享。圍繞城鄉同水同價目標,建立生產用水有償使用機制和群眾生活用水惠民補助機制,水費收繳與用水補貼“雙線運行”。生產用水按0.09元/立方米收取;生活用水采取“政府限價+區財政差額補貼”的“兩部制水價”管理模式,即按每月每戶1元管網維護費+月計量水費(水價標準執行3元/立方米)計收,對制水成本高出3元的給予政府補貼,年補貼近200萬元,群眾獲得感大為增強。
抓實“一支隊伍”,實現服務高質高效。完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實行用水報裝和灌溉統籌管理,采取“聯合辦公、電話預約、上門服務”方式,推動供水服務向村社一線延伸。分片成立區供水搶修服務隊,快速解決供水搶險、安裝、水質監測等具體問題。建立服務承諾制度,開通24小時“不打烊”專人熱線服務電話,分區派單,實現全時段便民服務“零時差”。
統籌推動 夯實水利高質量發展舉措
“此次試點建設實施期為3年,旨在以鄉村水務為突破口,協同推進農業灌溉、水庫及其渠道和水美新村等工作,形成較為完備的縣域鄉村水網體系和現代化水管理體系,提升鄉村振興生活、生產、生態三大用水保障能力。”昭化區水利局副局長仲云山道出試點工作開展的初衷。
目標已經明確,重任只爭朝夕,關鍵在于落實。
試點工作開展一年來,昭化區樹立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盤棋思想,集中資源資產,明確權屬關系,做大平臺總量,完善體制機制,多措并舉推進水利集約高效發展。
集中優質資產,賦能平臺建設。昭化區積極探索市場化、專業化運營路徑,成立了專屬國有平臺公司,整合全區95座小(一)、(二)型水庫和8大供水廠等資源,將其作為資產注入平臺公司,做大做強公司資本,讓沉睡的資產活了起來,并通過承接農村人畜飲水、污水處理、水源保護、水庫渠系維修養護等公共服務和涉水涉河項目,進一步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益,提升平臺公司綜合實力。
做強項目支撐,構建大水利格局。昭化區以鄉村水務為抓手,以涉水項目工程為依托,合理調配天然水資源和工程配置水資源。并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農田水利、水資源配置、新建大寨中型水庫、梅嶺關小(一)型水庫各1座,整治病險水庫40座,整治(新建)渠道546公里,構建成以嘉陵江等河流為骨干,以工農、紫云等水庫和小微塘庫為配套的水網體系,基本實現“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備,水網互聯互通,水源直達田間、農戶。
聚焦多元投入,夯實投融資保障。堅持“地方為主、上級為輔、部門整合、群眾參與”建設投入思路,昭化區緊盯鄉村水務關聯產業,創新投融資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的“財政投入+平臺投融資+社會參與”投融資機制,與中鐵、中水、中冶等專業機構開展深入合作,形成了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鄉村水務投資建設融資需求。
完善管理體制,推動持續發展。堅持以監督管理為軸心,以績效考評為核心,以風險防范為重心,昭化區圍繞農村供水投入、過程、產出、效益4個方面,建立農村供水安全管理“三個責任”“三項制度”,出臺村鎮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辦法,制定供水預算績效管理方案和水污染事故處理應急預案,不斷提升供水工程實施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水利重大風險,確保鄉村水務持續健康發展。
水潤民生 彰顯水利高質量發展成效
涓涓清流,匯聚民生期盼。
昭化區通過鄉村試點縣創建,水效益更加突出,水生態持續向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興鄉村、潤澤民生”治水興水取得明顯成效。
“嘩啦啦……”擰開水龍頭,清澈的水便流了出來,今年8月,走進昭化區王家鎮新華村四社村民田明貴的家中,得力于昭化區今年加強抗旱水源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干旱天氣完全沒有影響他們的生活用水。
今年,昭化區圍繞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按照“大水源、大水網、大水廠、大保障”思路,建立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供水保障體系,“一縣一網”“城鄉融合一體”格局基本形成。全區自來水普及率由2014年的35%提高到96.92%,規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蓋率81%,農村飲水安全達標率100%,24萬城鄉居民實現了從“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躍升。同時,依托水系布局,整合全區9533處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強水庫管理標準化,提升農業灌溉智慧化,開展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14處,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12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2.43萬畝,成功應對2022年持續高溫和特大旱災,56.6萬畝糧食作物生產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另外,把“水美新村”與現代農業園區同步規劃、一體推進,建成產水配套、水旅融合、幸福宜居“水美新村”19個、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3個;完成78 家規模養殖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造,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2%以上,全區河湖水質達標率100%,清水綠岸基本形成。
此外,昭化區還圍繞水旱災害防御安全底線,有序推進城鄉防洪、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水災害防治,建立蓄、滯、通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互補的防洪安全體系,清理整改水電站5個,新建堤防55公里,安裝雨水情測報設施94套,嚴管監測山洪點153個、治理水土流失381平方公里,沿河8個鎮、10萬余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