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的重大任務。2021年6月28日,水利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國英在“三對標、一規劃”專項行動總結大會上就“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作出了專門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于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深刻認識構建國家水網的重大意義
我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望,迫切需要構建現代化、高質量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但目前我國水利工程體系還存在體系不完善、系統性不強、標準不夠、智能化水平不高等問題,構建國家水網十分必要和緊迫。
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推進“三新一高”的戰略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五中全會對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因此,貫徹落實“三新一高”,要牢牢把握“國之大者”,把謀劃推動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統籌謀劃、整體推進、有序實施,為推進水利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二是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更大范圍實現空間均衡的必然要求。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基本國情水情。我國經濟社會布局與水資源條件不匹配,特別是北方地區,以占全國19%的水資源量,支撐64%的國土面積、60%的耕地、46%的人口和45%的經濟總量。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對于系統解決我國水資源空間失衡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破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更高水平保障水安全的現實要求。我國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突出,供水保障體系目前仍存在短板,部分地區供水可靠性差、保障程度不高,結構性、區域性、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全國大部分建制城市和縣城供水水源主要依靠徑流保障程度不高的中小河流供水,這些地區大多水源不足且徑流豐枯變化大,難以滿足城鎮化進程中用水增長的需求。農村地區規模化供水管網覆蓋程度低,40%的灌溉面積水源保障程度不高。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對于加快破解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提高水利工程體系韌性、增強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的需要。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水情、工情、社情不斷發生變化。與“三新一高”要求相比,水利工程體系還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水資源調配能力不足,互聯互濟和網絡化水平不高,水庫對徑流的調控能力平均為33%。水利工程監測網絡覆蓋率低,工程調度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更加安全可靠的水網體系,對于提高水利工程體系韌性,增強水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對表對標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配置,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以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配水通道為綱、以區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為目、以控制性調蓄工程為結,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全面增強我國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戰略儲備能力。
三、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主要舉措
一是實施國家水網之“綱”——推進重大引調排水工程建設。針對我國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的基本水情特點,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目標,準確把握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的各自特點,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安排,科學有序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后續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論證,適時推動建設。聚焦流域區域發展全局,加快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排水工程建設,發揮重大引調排水工程在國家與區域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中的基礎作用。
二是織密國家水網之“目”——加強區域河湖水系連通,推進供水灌溉工程建設。結合國家、省區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強國家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與省區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互聯互通,推進省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開展水源工程間、不同水資源配置工程間水系連通建設。結合國家骨干網和省市縣級網,溝通多種水源,構建多源互補、互為備用、集約高效的城市供水水源格局。優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大力推動農村供水規模化發展,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保障水平。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在東北三江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南地區等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結合國家骨干網的水源工程和輸配水工程,改善灌區水源互聯互通互濟條件,推進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三是打牢國家水網之“結”——推進控制性調蓄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具有重要水資源調配功能的重點水庫工程建設,提高重點區域和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充分挖掘現有工程的調蓄能力,通過推進有條件的水庫實施清淤疏浚或加高擴容,擴大流域水系水庫群聯合調度,提升現有工程的供水能力。同時綜合考慮規劃依據充分、生態環境爭議小、前期工作基礎較好、地方建設積極性高等要求,重點加快長江烏東德、白鶴灘、兩河口、雙江口、三河口,黃河東莊,珠江大藤峽等在建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黃河古賢等工程的前期工作,爭取盡快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