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在宣布全面進行物聯網領域之時,阿里就聯合浙江聯通、Semtech發布了“國內首個LoRa城域物聯網試商用”。阿里在LoRa市場的首要布局是“Link WAN” LoRaWAN核心網平臺,這也符合互聯網公司做平臺的定位。
雖不做LoRa網絡和終端設備,阿里卻定義了從端到云的整套規范,并通過將“智能城市”業務板塊的“未來城市”、“特色小鎮”等項目面向合作伙伴進行公開招標,快速吸粉合作伙伴,構建物聯網生態體系。
阻礙lora崛起的兩座大山
阿里如果想扛起國內LoRa的大旗,需要跨過“兩座大山”,一個是非授權頻譜組網,另一個是芯片自主可控。
非授權頻譜組網
業界都知道,去年底無線電管理局的一紙《征求意見稿》,搞得大家對LoRa在國內的前景擔憂,雖然后來無線管理局又發文‘在不對現有及未來開展的無線電業務產生影響、且遵守有關規定條件下,允許使用“無線電業務”頻段建網’,但受限的使用環境和未來不確定的政策風險影響了市場的信心。
筆者知道有些廠家一直都在為解決開放非授權頻譜組網的問題而努力,而且業界也在傳預計今年底無線管委局會將發文允許微功率設備在某段固定頻段組網使用的許可說明。這里補充一點,目前LoRa聯盟已將CH470規定為中國地區使用的LoRaWAN標準頻段。
從實際項目來看,目前大家沒有太關注頻段的問題,先發展業務是核心。如果政府如果有一個明確指導文件出來,無疑對整個非授權LPWA市場都是利好的。
芯片自主可控
大家都是知道,LoRa芯片核心IP只屬于美國公司Semtech一家所有,在貿易戰的背景下,芯片自主可控是現在及未來的主基調。然而LoRa在當下情況我們改如何應對?當前來看,只能通過芯片IP授權來講故事。
回到開篇提到的Smtech將要給阿里LoRa芯片IP授權事宜。LoRa芯片IP授權分為硬IP授權和軟IP授權。硬IP是Semtech為合作伙伴提供晶圓,由合作伙伴將晶圓在外加MCU等封裝成SIP LoRa模塊(不同于普通模塊形態,外觀像一顆芯片),目前Semtech在全球給很多廠家提供硬IP授權。軟IP授權,相當于把源代碼授權給合作伙伴,目前Semtech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軟IP授權。
目前來看,Semtech應該是為阿里提供LoRa芯片硬IP授權。坊間傳聞阿里已經向Semtech定了200萬顆LoRa芯片(華為2017年NB-IoT芯片發貨才200萬片),并請好了代工廠封裝自己的SIP LoRa 模塊。當然,沒有“IP核”,談不上自主可控。我猜測阿里的SIP LoRa模塊會采用今年初收購的中天微設計的自主可控MCU芯片,這個算自主可控吧。當前階段,故事只能這么講。
LoRa產業為何持續發展?
首先需要說,低功耗廣域網絡市場需求確實存在,比如無線抄表、智慧消防等場景。在國內的LPWA市場,按理說運營商和華為主導的NB-IoT技術應該是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從2017年中旬開始,運營商鋪天蓋地的NB-IoT推介會、華為很早就把NB-IoT加入了部分行業標準、智慧城市建設等規范中。為何LoRa在市場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還在持續的發展呢?
筆者的總結是:當前NB-IoT太不給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第一是技術方面。無論從最初的芯片不支持MQTT到后來的達不到所宣稱的低功耗等問題,其實一直阻礙了行業客戶的應用落地。不過我們相信技術問題最終都是可以解決的。
第二是網絡覆蓋方面。NB-IoT網絡需要像現在4G網絡一樣的做全面&深度的覆蓋。目前三大運營商基本都是在主要城市的城區覆蓋階段,何時能夠實現深度或者區縣級、村級覆蓋?這個事情需要時間。
第三個是成本問題?,F有2G模塊成本是15-20元,NB-IoT約35到40元。聯通物聯網公司剛剛招標的300萬模塊,最低中標價格已經降到23元/套。聯通的這個標會對市場形成牽引。成本會很快降下來,只是苦了廣大的模塊廠家。
NB-IoT未來一定是主流的LPWA技術之一,我們需要給華為等芯片廠家、運營商一些時間,把技術、網絡覆蓋等問題解決。筆者預判在NB-IoT達到規模商用的階段之前,LoRa有1-1.5年的時間窗口作為成熟的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技術先來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
回歸價值本質:產業落地是核心
無論NB-IoT,還是LoRa其實當前都面對一個產業落地問題,說白了就是低功耗廣域物聯網的市場還沒有真正起來。我們看看市場情況:2017年,國內運營商NB-IoT連接激活數約100萬,LoRa連接數約266萬(主要是采用小無線進行抄表);2018年華為目標NB-IoT芯片能突破1000萬,而LoRa預計國內芯片至少654萬以上。比起前期的大量網絡及市場投入,當前的連接數都還是太低了。
與其爭論誰會替換誰,倒不如去認真推動LPWA技術在行業里的應用。華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針對燃氣行業,攜手相關行業龍頭企業和研究院制定燃氣行業應用標準,以推動在行業里規模應用,這樣也才能迅速形成經濟效益。
反觀LoRa“陣營”,目前國內沒有一家企業在認真推動LoRa在具體產業的落地。當前阿里等一些互聯網公司都在圍繞平臺在布局,而做行業方案的公司一般都只盯著井蓋、停車、煙感等通用場景或者基于私有協議做無線抄表。在此,希望中興和新華三這類在LoRa市場也有產品布局的通信巨頭能扛起LoRa在垂直產業(電力、能源、交通等)落地的責任。
當然,在LoRa方面,產業規模落地的基礎也是需要政府有一個明確的、公平的指導說明。
給市場參與者的一些建議
仔細觀察整個低功耗物聯網產業鏈,現在的部分模塊廠家(含NB-IoT和LoRa)和平臺廠家也開始做端到端的方案,慢慢的大家都成了方案商。讓人擔憂的是大家基本都在圍繞井蓋、停車和煙感這類通用場景轉,這真不是什么好狀態。
筆者最近開始有一個感觸:數字化轉型也好,擁抱物聯網也罷,其實都是百行百業自己的事情,任何網絡和平臺技術都是給企業實現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體驗提升的工具。我們當下該做的就是將這些技術讓企業結合自身的業務用起來。
最近兩年做物聯網方案的初創公司特別多,這些方案商到底從哪些市場入手,包含一些大的IT和互聯公司一直在考慮的到底要在哪些垂直領域重點投入,下面是筆者面向“方案商如何擁抱物聯網”提供的“3步走”建議:
1,聚焦垂直行業。各個行業需求都不一樣,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選擇潛力足夠大、規模足夠大的行業。以行業前三客戶的切入。
2,提供場景化方案。理解客戶的應用場景,挖掘客戶需求痛點,解決特定行業的實際問題。
3,專注于對客戶有絕對價值、客戶有強烈意愿買單的方案。方案標準化、平臺化,不斷迭代。
當下的物聯網市場,參與方這么多、聲音這么雜,其實作為從業者,筆者有時候都在質疑自己是否走在物聯網的正確航道上。為了方便思路梳理及市場觀察分享,現在重新重啟“IoT先鋒”公眾號的更新,筆者希望:“扎根一線,堅持中立,聚焦價值” ,與各位共迎那個百億的物聯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