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用水量約占總用水量的80%左右,但有效利用率僅在45%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一般在70%~80%,這導致中國農業用水浪費現象非常嚴重。
日前,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郭淑敏及其團隊研發出來的智能化遠程控制節水灌溉集成技術,已經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的部分桃園進行示范應用,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悉,這個項目主要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與融合,是一種智慧農業的探索。與之前的灌溉技術相比,這套集成技術既可以遠程操作,還能實現節水增效。項目集成了基于互聯網的手機監控及遠程控制技術,3G、4G技術與現代光伏技術,自動化噴灌節水灌溉技術,智能環境傳感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從而構建起了寬帶和無線移動網絡的交互、有電無電的交互使用的多種灌溉模式。
依靠這套遠程技術,可以減少土壤耕層養分流失,減少病蟲害發育,從而改善田間小氣候,保證桃樹的健康生長。
這套設備技術造價并不貴,也極其容易應用推廣,普通農民只需要幾千元錢的投入,就能進行應用。同時,這套技術能應用在任何作物上,尤其在蔬菜的節水增產效果也極為明顯。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則認為,這項集成技術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上成效明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澆水“最后1公里”的問題,并實現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樣的成果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農業朝著智能化、精細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希望繼續優化改進技術,豐富‘互聯網+’農業內容,加強推廣和應用。”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