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節水技術破解缺水“魔咒” ——寧夏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試點工作綜述
近年來,隨著地下水超采、過量施肥,寧夏農業資源日益匱乏,生態環境頻亮“紅燈”,尤其是占全區土地總面積三分之二的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十年九旱,水土流失嚴重。在資源環境和生態環境“雙重約束”下,如何破解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魔咒”?寧夏蹚出了一條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的道路。
缺水逼出節水“革命”
水缺到什么程度?海原縣樹臺鄉大嘴村村民黑生俊深有體會。“一年下不了幾場雨,全村人吃水緊巴得很,種點麥子、馬鈴薯也只能靠天吃飯。”黑生俊告訴記者,為解決缺水難題,寧夏軍區某給水團為村里打了口新井。“當時一連換了幾個地方都沒見著水,最后打了150米深才出水!”
大嘴村只是寧夏中部干旱帶的一個縮影。一面是水資源頻頻告急,一面是寧夏揚黃灌區水資源利用率低、農業結構不合理,這樣的水情如何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我們不能再‘透支’明天的水資源,農業必須以水定產,因水謀變!要想長久發展,只有通過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和經營體系,才能解決好‘種什么、怎么種’的難題。”自治區科技廳廳長馬清貴說。
2014年,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隨即,自治區科技廳、水利廳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寧夏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試點方案(2014-2016年)》,計劃開展農機、節水、農藝一體化綜合試點工作,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生產體系,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為進一步落實《方案》,自治區科技廳設立了“寧夏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試點建設項目”,組織來自中國農機研究院、中國水科院、自治區水科院、寧夏大學、自治區農科院等單位的40余位專家開展相關工作。
高效節水種出錦繡田園
金秋九月,寧夏天得葡萄種植有限公司在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楊柳村種植的5000多畝釀酒葡萄長勢喜人。
“倘若沒有現代化種植模式和滴灌設施,公司還不知何時才能收回成本呢!”天得公司總經理張建鋒感慨地說。2012年,張建鋒到楊柳村發展葡萄產業,由于缺乏技術支撐,葡萄長勢并不樂觀。正在張建鋒一籌莫展時,2014年,自治區林業廳林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國等專家走進基地,為張建鋒的葡萄開出了一劑“藥方”——以精準施肥、滴灌、機械化作業為主,同時配套深溝淺栽等園藝技術。
每畝地年用水量由366立方米降至240立方米,畝產大大提高……2015年,改造后的葡萄園不僅讓張建鋒看到了回本的希望,還榮獲2015年寧夏產區優質葡萄園稱號。如今,張建鋒的企業年生產葡萄酒達1500噸。
2014年,項目組進駐大嘴村后,先向村民“推銷”集施肥、播種、覆膜等功能為一體的馬鈴薯播種機。“買臺機子得花1.1萬元,太貴了!”當看到播種機售價抵得上50畝地的年收入時,黑生俊連連擺手,覺得這筆投入不劃算。
“老黑,這機子可厲害了,一天就能給40畝地施肥!”“它有覆膜、挖雙行壟溝功能,地里保水再也不用發愁了!”
聽聞播種機有如此“奇效”,黑生俊動了心,咬牙貸款買了一臺。
覆膜、起壟一次性搞定,50畝地擁有了近百個小“蓄水池”,這一年,黑生俊家的馬鈴薯長勢格外好。2015年,嘗到甜頭的黑生俊又種上了項目組推薦的馬鈴薯抗旱新品種,每畝地增產600公斤、增收200元。“收入翻了一番,看來增產增效還是要靠高科技!”還清貸款后,黑生俊承包了村里300畝土地,搞起了馬鈴薯合作社。
走節水路 圓興水夢
從明確苜蓿、枸杞、葡萄等農作物的精量灌溉技術參數到改造微灌施肥裝置,從優選適宜的飼草、特色林果耐寒品種到研發檸條平茬機、枸杞高效植保機,項目實施3年來,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研制出機械化設備13種、噴滴灌施肥裝置2套、專用肥8種,在鹽池、同心、海原等地建設了檸條飼料林科學利用、地下滴灌苜蓿綜合生產、枸杞高效節水與規范化種植綜合生產等11個試點,累計完成種植面積1.3萬畝。
自治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萬平介紹,各試點通過改造機械設備,農作物生產效率提高了20%以上,省工30%以上;通過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20%以上、節肥30%以上;通過實施農機農藝一體化,增產15%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高效節水技術的推廣,打破了以糧為主、廣種薄收、低產低效的傳統農業格局,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如今,各試點的生態效益也日漸顯現,農作物病蟲害明顯減少,田間小氣候、地下水環境大大改善。為進一步調整區域農業結構,推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9月9日召開的全區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示范推廣觀摩座談會上,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決定向全區推廣中部干旱帶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綜合生產技術,幫助廣大群眾走好節水路,共圓興水夢。(記者 姜 璐)
來源:寧夏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