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魯風芹老師介紹,早在2008年,她就開始研究“加載嵌合”污水處理技術,結合上百種廢水進行了實驗,目前已開發出工藝流程、系列藥劑、加載物復配、控制邏輯等一整套技術和裝備。該技術主要是針對脫除廢水中懸浮物(SS)、濁度和色度而研發的一種特效技術,克服了傳統絮凝技術占地大、污染物上浮等技術難題,具有處理效果好、裝置占地小、抗沖擊能力強、工藝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可適用于處理各種含懸浮物、色度、濁度等廢水,對于廢水中石油類、總磷、溶解性環烷酸和溶解性熒光增白劑等也有很好的處理效果。目前已成功應用于齊魯石化煉油廢水處理和浙江傳化熒光增白劑廢水處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年3月,該技術在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污水深度處理(循環水排污水)裝置工程項目中,中標額為2597萬元。該裝置污水處理能力為300t/h,預計2015年12月建成投用,投用后污水COD(化學耗氧量)將由70mg/L降到27mg/L以下,SS降到4.5mg/L以下,其它各項指標均滿足《地面水質量標準》中Ⅳ類標準要求。中海油東營石化煉油廠也采用該技術建設一套處理能力為100t/h的污水深度處理工業化裝置,項目經費260萬元,預計2015年6月建成投用。投用后污水中的COD濃度降到50mg/L以下,滿足排放標準要求。該技術還應用于浙江傳化熒光增白劑廢水處理中,將污水中的COD由700mg/L降到300mg/L,日處理能力為1000m3,達到市政污水接水條件。
催化臭氧污水處理技術,是魯風芹老師及研發團隊針對高鹽、高COD、難降解有機廢水而開發的又一項專有技術。該技術的核心在于研制了一種專用催化劑,將該催化劑投放到臭氧體系中后,與臭氧的協同作用產生氧化能力很強的自由基,從而提高臭氧的氧化能力,使難降解有機物得到分解。該技術克服了污水生化等處理技術受廢水中鹽含量和毒性物質的影響問題,能有效地去除難降解有機物質,不但處理效果好、而且具有工藝非常簡單、流程短、設備維護簡便、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適用于處理各種含鹽難處理有機廢水,如環氧氯丙烷廢水、苯酚丙酮廢水、制藥廢水等。齊魯石化將采用該技術建設一套處理能力為280t/h的RO膜濃鹽水處理裝置,工程額度為1890萬元。齊魯石化煉油廠現有的“超濾-反滲透(RO)”污水回用裝置在運行中會產生RO膜濃鹽水。由于這部分污水含鹽高,而且其中的COD十分難降解,成為企業達標升級的重大技術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魯風芹老師進行了兩年多的技術研究和攻關,最后成功研發出“催化臭氧”技術。采用該技術處理后RO膜濃水中的COD濃度可降到50mg/L以下,日處理能力6000m3,滿足了排放標準的要求。目前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中石化批準,計劃2015年年底建成投用。來源: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