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治污是一大重點。其中,農村污水處理因涉及面廣、所需資金大,成為“老大難”。去年6月,位于珊溪庫區的文成東污水處理廠通過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工藝,低成本、高效率地處理污水,出水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三類標準,可供飲用水水源。
經過生態氧化池、泵池、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等多個環節,最終進入出水口景觀池,通過一個阻隔板流入泗溪支流。出水口邊的池子如同公園景觀水池,睡蓮懶臥,吸引了大量蜻蜓來戲水。
治污過程中,河底淤泥何去何從是世界難題。永嘉縣采用一種生態清淤及干化一體化清淤技術,大規模生態清淤無需堆場、裝備移動方便、脫水淤泥便于資源化利用、綜合成本低,目前該工程在甌北羅浦礁河后垟浦段實施。
永嘉縣治水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與傳統清淤辦法不同,后垟浦看不到挖掘機和運泥車,甚至沒有淤泥灑落。清淤船上的泥漿泵將河底的泥水混合物吸進管道后,沿著管道輸送到幾百米外的淤泥干化處理場,經過機器“分揀”垃圾,再將泥漿通入場內的濃縮箱進行水泥分離,使水和淤泥完全分離。最后,余水直接達標排放或作為中水回用,濕淤泥被送入淤泥混合處理設備脫水后變成干泥。
通過市場運作,我市不斷激發民間資本和第三方服務機構投身治水領域,開啟科技結合商業運作的治水新模式。如浙江竟成環??萍脊境兄Z,先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確有效果再收費。目前,全市已有20多條河道采用強化微生物修復技術和治理模式,河道黑臭現象逐漸消失,這些河道治理基本由環保科技公司承接。
去年7月,我市成立溫州市“五水共治”技術服務團,35家技術支撐單位、206名技術服務專家、75項適用技術構成首批技術智庫。今后,我市將依托先進科技建設“智慧治水”平臺,推行科技治水、生態治水的新模式。來源:溫州網–溫州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