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設計液動排泥閥開關由電磁單向閥通過電腦控制,開閥由動力水沖開閘板;關閥則是斷開動力水后,由排泥閥彈簧復位關閉。一旦彈簧不能如期復位時,排泥閥無法關閉,造成沉淀池水從排泥閥底處大量泄漏,必須馬上拆開排泥閥,處理故障,才能恢復正常。排泥閥在不斷被淤泥、垃圾堵塞后,對閥體內部件影響尤其嚴重,特別是彈簧在多次遭受到異物極端作用下后,彈簧變長,拉伸彈力受損,關閥時不能回彈;閥桿自閉不靈活,閥桿與下液缸受阻,出現閥門關閉障礙。
去年6月8日零時,就因一組排泥閥同時不能如期關閉,且制水員夜巡觀察不到位,造成絮凝斜管沉淀池泄漏,一次經濟損失就達幾萬元。
網格絮凝沉淀池排泥閥堵塞,需拆開閥門清理淤泥。排泥閥不能完全關閉,主要是排泥閥內的彈簧損壞、變形,不能復位所致,從而使排泥閥的淤泥和垃圾不能及時排放。尤其維修排泥閥時,制水員需爬下3米多深的閥門井,用工具手動開閥處理閥門,清理淤泥,維修極不方便,安全風險也大。140只排泥閥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上每天都有閥門需維修,更換一條彈簧就需近百元成本,增加了供水成本和和制水員的工作強度。
對比優選排泥閥改造方案。就以上問題,云硫水廠成立專題技術攻關小組,開展以攻克排泥閥易堵易損為主題的小改小革活動。由于沉淀池需每天過濾原水,不能停止工作,無論是利用什么方法改造,都必須確保沉淀池在正常生產。該改造最初有分別有兩個方案:
方案一:更換全部排泥閥,更換全新的閥門固然能解決問題,但這個方法投入費用較大,必然增加成本開支。方案二:以當前集團公司“提質升級,節支降耗”為主題,考慮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為目的,在現有的設備基礎上進行改造。
技術人員把改造方向定位后,集思廣益,經過對多種方法及多種設備性能進行對比,終于找到一種既能保證沉淀池正常運作,又能兼顧排泥閥能正常工作方法。只需稍改變排泥閥控制方法就能達到預期目標。
排泥閥控制閥門選用。所有的改造必須踐行在精簡節約的前提下實施,經過模擬和對比兩組沉淀池閥門排列方式,決定以改變閥門控制來優化排泥閥開關,選用二位四通電磁控制閥取代電磁單向閥。率先對一組排泥閥進行改造,觀察試用效果良好后,再推廣使用到所有的排泥閥控制系統。
電磁單向閥控制改造對比。改造前排泥閥控制,是以一個電磁單向閥控制一個排泥閥來完成操作,兩組沉淀池140只排泥閥,必須有140只電磁單向閥來控制。技術人員改變液動排泥閥控制方式,利用二位四通電磁閥替換電磁單向閥。每只二位四通電磁控制閥可控制2-3只排泥閥,即每組(5只)排泥閥由2只二位四通電磁控制閥控制,較原來一只電磁單向閥只控制一只排泥閥更簡單直接。
通過對一組電磁閥改造后,在試運行階段中,技術人員根據水質濁度變化,在規定時間內操作排泥閥,根據二位四通電磁閥的運轉情況來看,調整排泥閥排放時間,取得較理想的排泥效果。從而證明,以二位四通電磁閥替換原來的電磁閥是可行的,效果是顯著的。
排泥閥控制改造后的變化。排泥閥控制改造后排放操作更為安全、簡便、可靠。開關排泥閥均由動力水控制,特別是關閉閥門時,動力水和彈簧復位起雙重保險,達到完全關閉排泥閥。
利用二位四通電磁閥替換原有的電磁單向閥來控制排泥閥開關,在排泥閥體進氣孔和出氣孔均安裝PC氣管,開閥即開啟動力水,打開排泥閥芯;關閥即關閉動力水失壓,順利關閉排泥閥。
改造效果。全部排泥閥控制以二位四通電磁閥替換電磁單向閥工程結束之際,正值原水汛期,原水濁度較以往高幾百NTU,淤泥雜質比例大,排泥閥排污次數增加,卻沒出現排泥閥不完全關閉現象到。實踐表明,以二位四通電磁閥替換電磁閥操作是可行的、性能是可靠的、效果是良好的。
改造投入費用。網格凝斜管沉淀池有1號池和2號池,每個池有14組70只排泥閥,總共140只排泥閥。改造使用了二位四通電磁閥共使用了56只,共3.1萬元;PC氣管2770元;PPR彎頭、三通、直接一批,共4.2936萬元;工程改造總造價7.67萬元。
一直以來,我們倡導例行節約,節支降耗,最大限度地發揮設備效率,在不改變整體設備和工藝的條件下,敢于嘗試,敢于創新,盡量以少量資金投入改進設備,達到節約成本,降低操作工的勞動強度,是值得發揚的。小改小革雖然沒較大的成就,但作為激勵技術人員致力技改技革,立足本職作貢獻卻是一條很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