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完善“智慧水務”平臺建設,形成五大智能應用體系,打造主城區主、次干道供水管道壓力監測預警體系和具有濟南水務特色的3D壓力場景,將“四閥一栓”運行狀態與GIS系統“點對點”精準掛接,建成管網運行壓力動態模型,持續開發“管網滲漏預警分析”及“管網爆裂預警分析”功能模塊……
當泉城邁向似火的夏季,新質生產力也像大樹扎根一樣深深植入濟南水務人的內心。通過智慧科技賦能、文化理念添翼,“雙核”驅動下,濟南水務供水生產與運營“一網感知、一網決策、一網指揮、一網控制”的大體系、大格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效能,向泉城市民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化服務。
“作為民生企業,我們企業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服務社會發展、服務民計民生。新質生產力之‘新’,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是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引致的生產力躍遷,是質量更好、效率更高、可持續性發展更強的先進生產力。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濟南水務也在‘慧行化清流,潤物細無聲’核心理念指引下,不斷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在接受采訪時,濟南水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崔鵬煒這樣解讀。
目前,濟南水務集團共有水廠24座、市政加壓站37座、累計接收管理二供站點1000余處。多年來,復雜的供水格局使濟南水務集團在廠站的供水安全、人員部署、節能降耗等方面都面臨著嚴峻考驗,他們清醒地看到,傳統的水務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對水資源高效、智能、可持續的管理需求。
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夠有效解決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
在這樣的共識下,去年,濟南水務集團完成“可視化”調度系統構建,實現車組位置可視化追蹤,多角度增強與各評議主體的雙向感知。在此基礎上,今年,“智慧水務”建設聚焦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實現水資源的智能管理、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實時監測、預警和調控,并同步實現水務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和分析,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當前,他們主要著力于持續完善平臺建設,除五大智能應用體系等建設外,還依托分區計量和漏損管控系統,持續開發“管網滲漏預警分析”及“管網爆裂預警分析”功能模塊,為管網健康評價體系提供數據支撐,實現了運維前置、服務前置,從源頭消除管網運行隱患。
以水表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為主線,把全部營銷環節串聯形成閉環流程,納入系統管控抄表“無感知”和“四個自動化”,“就是水量數據獲取、水費賬單生成、水費通知推送、水費繳納4個方面,已經全部實現了自動化。”在濟南水務集團客服中心大廳,一名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此外,生產運營的“自動收集和感知工程”正向“智慧決策和執行工程”深化,供水生產與運營“一網通”的大體系更加臻于成熟……采訪中,我們充分感受到,濟南水務人一切以提升服務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優化人居環境為基準點,扎實開展智慧化建設,打造有溫情、有溫度的智慧平臺,為市民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
堅持科技創新融合服務理念創新,堅持以用戶需求定位科技創新,堅持優化服務流程、革新服務模式引導科技創新,一項項新舉措,有效激發了濟南水務集團各項工作的創新動力和潛力,真正做到了科技創新回饋發展、回饋民生。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發。在實現百年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賦能完美融合的征程上,濟南水務人正全力鍛造新質生產力的“金剛鉆”,“向新”戰略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