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粵港澳大灣區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大灣區發展進入新時代,大灣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粵海水務長期深耕水務領域,利用地緣優勢,在粵港澳地區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19年3月22日,廣東粵海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奇峰在“2019(第十七屆)水業戰略論壇”上,結合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判斷,與大家分享了水務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使命與擔當。
粵海水務總經理譚奇峰
粵港澳大灣區蘊含巨大水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強化水資源的安全保障、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保障珠三角以及粵港澳供水安全,加強粵港澳水科技、水資源合作交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開展珠江河口區域水資源、水環境及涉水項目的管理合作,整治兩岸的污染,規范排污口的設置。
譚奇峰認為這其中有三個信息值得水務領域關注:“第一,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刻不容緩;第二,中國水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創新,水利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空前;第三,水環境保護和治理已成國家戰略,構建優質生活圈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水市場。”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與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組成。總面積為5.65萬平方公里,人口涵蓋6671萬人。從水情來看,譚奇峰分析道,粵港澳大灣區坐擁東江、北江、西江3條干流,水資源利用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區域性缺水;二是部分河段污染嚴重,水質性缺水。從水資源到水環境,從政策的要求到政策的監管,都蘊藏著巨大的水市場。
譚奇峰總結道,在以上政策背景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大力推進水行業提質升級,行業主要呈現出傳統深化、新增細分、產業延伸和規范提升的4大發展趨勢。
傳統深化。雖然廣東省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在水務市場,尤其在傳統水務市場的自來水板塊,社會化程度依舊較低。未來在工藝和管網的提升和智能化的改造上,將會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新增細分。目前,村鎮污水、城市二次供水與工業污水處理等細分業務出現窗口期。
產業鏈延伸。水環境綜合整治背后存在巨大商機,黑臭水體、海綿城市等工程將會帶來產業鏈延伸的可能。
規范提升。PPP模式將會迎來進一步的規范發展。粵海水務行動的四個關鍵詞
粵海水務業務涵蓋原水供應、自來水經營、污水處理和水環境綜合治理等水務全產業鏈,提供從投資到運營管理的綜合一體化產品和服務,水處理規模達2700萬噸/日。長期以來,粵海水務深耕于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獲得12個項目,總規模為1835.5萬噸/日,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和示范效應。
提起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行動規劃,譚奇峰將其概括為四個關鍵詞——安全、創新、智慧與生態。
安全
譚奇峰闡述道,“安全”有水量安全與水質安全兩層含義。
從水量安全角度來看,粵海水務未來將依托東深供水工程、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兩大世紀工程、“超級工程”,連接大灣區流量居前的兩大水系,科學謀劃、調配、管控珠江流域水資源,確保珠三角及大灣區供水安全。
從水質安全角度出發,在保證出廠水水質的前提下,粵海水務十分關注水質監測。粵海水務擁有目前國內同行業檢測能力名列前茅的水質監測中心,檢測能力達到500項以上。譚奇峰談道:“粵海水務目前正聚焦差異化監測,在這個過程中,粵海水務編制了廣東省的地方標準與深圳的團體標準,這些標準目前走在國內前沿。隨著將來差異化檢測能力的提高,粵海水務計劃將其作為一項社會資源推廣。
粵海水務并不滿足于此,譚奇峰表示:“為解決水體異味難檢測這一問題,今年粵海水務將建設完成一個國內水體異味數據庫平臺,并對社會開放。建成后的數據庫將700多種異味物質信息公開,供業內篩查,以便于發現異味成因。同時,粵海水務建立了全流域的水質預警預測平臺,保證水質安全。”
創新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聯合創新資助計劃,支持設立粵港澳產學研創新聯盟。
在上述背景下,粵海水務已經與廣東省政府的相關部門,粵港澳等地的高等院校共同籌備成立聯合創新中心。未來聯合創新中心有五大主要任務:一是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二是進行技術成果孵化和商業化推廣應用,三是開展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合作交流和產業傳媒,五是開展政策標準研究和公共服務。通過將來聯合創新中心工作的開展,粵海水務的科研能力將提升至更高水平。
智慧
粵海水務在國內率先提出智慧水務發展理念,經過多年的摸索與研究,粵海水務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智慧水務架構,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通過智慧生產、智慧管網、智慧服務與智慧管控四大手段實現管理的精細化、運營標準化、決策智能化與生產自動化。粵海水務已經將智慧水務系統應用于全國各地所運營管理公司的生產管理、供水服務、運營管控等環節,開發出營業收費、生產監控、水務運營分析等20余項核心產品,產品和方案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粵海水務將充分利用灣區完善的信息產業鏈,構建從“源頭”到“龍頭”的一體化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加快推進灣區水務信息化水平。
生態
譚奇峰闡述道,粵海水務的生態理念可以通過三項工程體現:
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該工程作為世界上長距離流量最大的有壓管道調水工程,從規劃設計之初就貫徹了生態理念。為最大限度節約粵港澳大灣區寶貴土地資源,工程采用深埋盾構方式在深層地下空間建造,節約數萬畝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清潔能源,真正實現“少征地、少拆遷、少擾民”目標。
粵海裝備產業園。粵海裝備產業園位于東莞,是滿足低碳排放、低水足跡、低沖擊的新型生態產業園,未來園區將實現全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作為大灣區內的省級工業區,粵海裝備產業園將來會與一些水產品、水材料相關企業開展合作,發展成大型制造基地。
廣州東山湖水質提升項目。作為廣東省會城市水環境整治的標志性項目,東山湖水質提升項目在建設過程中貫徹了“優化水利調度、水質原位凈化、構建水生態系統”+“智慧運營”的綜合性手段,體現了“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五水共治理念,在四個月內,就實現了從水質劣五類到四類水的提升。譚奇峰還表示,通過東山湖水質提升項目,粵海水務也開始負責主編一些環境治理、污水處理相關標準。
最后,譚奇峰表示:“水的戰略決定企業成敗,水的安全至高無上,水的創新引領未來,粵海水務未來將朝著這個方向邁進。”【附】現場互動
提問:目前粵海水務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獲得12個項目,未來粵海水務在全國其他地區的水務市場是否會有重點布局?
譚奇峰:粵海水務在布局粵港澳大灣區的同時,不會放松在全國水務市場的布局。粵海水務的戰略是“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粵海水務在兩年前已經完成了廣東的布局,落子16個地級市,獲得了高度評價。目前粵海水務在全國已取得近50個項目,超過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項目數。未來,粵海水務計劃將以每年1-2個省的速度,向全國市場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