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代初供水管網建設
80年代初供水管網建設
80年代初供水管網建設
泉城人看慣了泉水,總覺得水很多,但其實剛剛相反,泉城濟南雖不是一座干旱的北方城市,卻是水資源短缺的城市。年長的人們都清晰記得,過去家家戶戶都有一根“扁擔”,就靠“肩挑”生活。1934年6月,泉城市民結束了挑水吃的歷史,濟南第一家自來水廠(趵突泉水廠)建成投產。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水資源的制水能力限制,濟南一直被水困擾著。
60-70年代,“一樓嘩啦啦,二樓滴滴答,三樓干巴巴”,這是當時百姓用水情況的一句“順口溜”。濟南東南高西北低獨特的地勢,加之地下水不足,水資源短缺,設備不配套,給當時的人民生活帶來了瓶頸。
改革開放后,濟南的城市供水邁入黃金發展時期,先后建起了峨眉山水廠、大楊水廠、中李莊水廠、宿家張水廠、黃河水廠,同步一批大型引水工程也拔地而起,涓涓清泉滋潤了泉城人民,也推動著泉城的經濟和社會向前發展。為此,我們采訪了濟南市自來水公司原黨委書記、總經理、教授級工程師趙玉德,聚焦過往大型引水工程,真切感受下改革開放40年來濟南城市供水的“加速度”。
濟西地下水開采讓濟南供水形成多水源供水
濟西地下水開采讓濟南供水形成多水源供水
80年代后,我市水廠如春筍般拔地而起
周所周知,泉城濟南東南高西北低,特殊的地形給濟南供水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為保證工業生產與百姓的生活用水需要,我市開始實施了“采外補內”的措施,逐漸轉移開采中心。
1980年4月29日,峨眉山水廠建成通水。這是改革開放后建設的第一個以地下水為水源的水廠,它極大緩解了了我市西部供水緊張局面。“水廠建設可謂“戰天斗地”,老一輩供水人沒黑沒白的奮戰在施工一線,為了照顧孩子,有的職工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施工車輛的駕駛室。15個日日夜夜,供水人憑借著自己的雙手自己建成了這座水廠。”趙玉德娓娓道來39年前那場“戰斗”。
1980年,大楊水廠相繼建成通水;1982年5月,中李莊水廠、宿家張水廠建成通水。形成了當時我市24萬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
“80年代初,由于泉水枯竭,我們嘗試引入地表客水,1987年,黃河水廠建成通水,但由于“黃河洪峰”、“黃河斷流”、“黃河結冰”、“黃河冰凌”等原因的影響,全年四分之一的時間不能取水”趙玉德講到。1988年6月,在南部城區建成日供水5萬立方米的南郊水廠,標志著濟南市結束了完全依賴地下水的歷史,緩解了市區供水緊張的狀況。
1999年9月,我市提出“五年大變樣”的發展目標,自此,東部高新開發區、南部城區飛速發展開來。為適應發展要求,南郊水廠從每日5萬立方米/日提升到10萬立方米/日。同時,以“職工入股”方式建成分水嶺水廠。在東部城區建設8萬立方米/日的東源水廠,以滿足東部、南部城區的供水需求。
雪山水廠
分水嶺水廠
進入21世紀,濟南水務先后完成濟西二期供水工程,鋪設輸水管線27千米、供水管線16千米,建成日供水能力20萬噸加壓站;建成龍洞南加壓站、轉山西路加壓站和漢峪加壓站,在建劉智遠、保稅區加壓站;升級擴容改造八里橋、解放橋、建設路、七賢、歷南、金雞嶺、板橋、龍洞路8處加壓站,進一步優化了供水輸配體系,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
90年代末,水源地開發建設,泉城不在“靠天”吃水
2000年6月,濟南南部水庫枯竭,市區南部被迫實行定時供水,40萬南部居民飽嘗了2個月的盼水之苦。“水荒”向泉城人民發出了警示:濟南的富水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日子,濟南人將要為保護“生命之源”做出不懈的努力。
事實上,早在1997年的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修建水庫、引黃保泉、改變泉城供水結構”,就被作為濟南“五年大變樣”的重要項目確定下來。1998年6月,國家計委批準立項,濟南市開始實施“引黃保泉”供水重點工程。為了籌措資金,濟南水務集團(原濟南市自來水公司)通過世界銀行貸款、發行企業建設債券等多種融資渠道,先后籌資20多億元用于鵲山和玉清湖水庫及其配套工程建設。
鵲山水庫
玉清湖水庫
這項“引黃保泉”的重點工程共包括兩個水庫和一座日產40萬噸的現代化地表水廠及輸干管網配套工程。鵲山調蓄水庫蓄水量4600萬立方米,玉清湖調蓄水庫蓄水量4850萬立方米,完全可以保證濟南市的城市供水。對于這個關系濟南發展命脈的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山東省和濟南市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2000年4月,投資5.6億元的鵲山調蓄水庫開始向市區供水。它的建成,為黃河水廠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為解決濟南天橋以北地區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2000年,濟南遭遇有史以來第一次“水荒”,地下水位僅為21.31米。正因為鵲山水庫的建成,才為“北水南輸”,保證南部地區定時供水提供了保障。
2000年12月29日,玉清湖水庫建成通水,老一代供水人再接再厲,相繼完成了沉沙池一號、二號泵站建設任務,使水庫正常蓄水,玉清水廠和辛莊加壓站也按期完工。2001年7月9日,玉清水廠開始向市區正式供水,加上黃河水廠的供水能力,兩大水庫、兩個水廠每天可向市區供黃河水80萬噸。
“采外補內”、“封井保泉”、“中水回用”、“節水保泉”、“引黃保泉”,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濟南已經形成了多水源的供水格局,濟南人喝水不在“靠天”。
供水管網從單一到“五縱五橫” “城市血脈”更加暢通
鵲山和玉清湖水庫僅僅是濟南供水40年來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濟南水務不斷優化水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建設水系聯網、水廠串聯、水管聯通的城市供水保障系統。
城市發展,供水先行,為配合市政道路工程完成西外環、南外環、緯十二路等主干管線改造;結合城市規劃,配合新區建設新建奧體片區、西客站片區、文莊片區等供水管網,供水承載力不斷增強。
1997年,伴隨著“西公界”、“南北歷山街”最后兩個“公共水站”的撤銷,濟南市開始了“放扁擔”工程,泉城百姓開啟了“一戶一表”用水方式。經過21年的發展,截止2018年,我市戶表用戶達93萬戶。
由于供水管道的老化破損導致一些地區爆管頻發,漏損加大。部分老舊管網小區還會引起水質的“二次污染”,不但影響居民用水水質,在用水高峰期,5樓以上水壓也難以保障。自2008年以來,濟南水務以“整體提升管網運行壓力和重點片區管網改造相結合”為升壓思路,逐年對腐蝕嚴重、管齡長、管材劣質等老舊管網和低壓片區集中更新改造。十余年間,累計改造118個片區共計236公里老舊供水管網(“管齡”30年以上),加上主干管網改造,累計改造管線350千米。全市100戶以上低水壓片區基本消除,近百萬戶居民受益,有效提升供水水質和壓力。
一戶一表改造
老舊管網改造
濟西二期應急供水工程
供水管網改造
供水加壓站陸續建設投入運行
從1978年至2018的40年時間里,濟南城市供水配合城市規劃,建設供水管網2681.3公里,市區內管徑500毫米以上的輸水干管形成了“五縱五橫”環網狀。濟南市城市建設在提速,作為基礎設施的城市供水管網建設也緊跟發展步伐。目前,濟南市供水服務面積西至大學城、南至分水嶺、東至巨野河、北至黃河500平方公里。
清刷清水池
現代化水廠實時監控設備運行
最后用一組數據全面展現濟南城市供水的巨變歷程:
1978年,供水能力57萬噸/日---2018年,供水能力139萬噸/日。提高了2.43倍;
1978年,水廠8座---2018年,水廠13座。提高1.6倍;
1978年,固定資產7876萬元---2018年,固定資產70億。提高88倍;
1978年,供水管網818.7公里---2018年 供水管網3512公里。提高4.3倍;
1978年,供水加壓站6座---2018年,供水加壓站32座。提高5.3倍;
1978年,服務人口108萬戶---2018年,服務人口350萬戶;提高3.24倍。
40年的變遷,40年的發展。從“挑扁擔”到“自來水”,從“公共水站”到“一戶一表”,一代又一代水務人用自己的雙手鑄就了歷史。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泉城供水事業的發展,折射出了濟南的跨越式發展。新一代水務人正以嶄新的姿態,前往新時代發展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