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向觀念要水。一是廣泛宣傳動員,把“節水優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節水即治污”“先節水后調水”等方針和理念融入到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領域,實現了農業用新水負增長、工業用新水零增長、生活用水控制性增長、生態用水適度增長的目標。二是立足水資源短缺這一基本市情水情,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推動節水成為社會風尚、融入城市文化,初步形成了全民自覺行動和共同價值追求。三是圍繞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北京總體規劃修改、北京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過程中,把水資源作為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條件,“量水發展”已成為社會廣泛共識。
第二,向機制要水。一是發布了節約用水辦法、水土保持條例等地方法規和10余個規范性文件,啟動了《北京市節水條例》立法,依法節水力度顯著增強。二是出臺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進一步強化了把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等指標作為屬地政府水資源管理的績效考核責任。全面實行了建設項目水影響評價審查制度。三是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調結構轉方式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意見》,積極探索“細定地、嚴管井、上設施、增農藝、統收費、節有獎”的農業節水模式,年均減少新水用量4000多萬方。出臺了《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工業污染行業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退出高耗水、高污染和高耗能企業1000多家。四是制定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考核管理辦法》,市財政每年拿出4億元作為節水與水資源保護資金引導激勵各區保水節水。2014年5月1日起實施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并大幅提高特殊行業用水價格,戶均月用水量同比下降約6%,特行新水用量下降20%以上。2016年5月1日起又上調了非居民水價,并首次實行城六區與其他區域差別化價格政策,對全社會愛水、惜水、節水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向科技要水。充分發揮首都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積極探索推進“智慧水務”建設。一是著力推進全市水資源統一調度、水質監測信息共享、防汛指揮調度、城鄉污水處理監管“四個平臺”的搭建,結合南水北調江水進京,科學實施水資源“喝存補”優化配置和精細管理,累計利用江水超過19.4億立方米。二是實行中心城區供水“獨立計量、分區降壓”的漏損控制管理方式,年節水3500萬立方米,管網漏損率基準值控制在12%以內。該技術獲得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美國保爾森基金會頒發政府的“可持續發展規劃項目獎”。三是引進污水處理新工藝、新技術,再生水品質提高到地表水Ⅳ類標準,2016年再生水利用達到10億立方米,已成為我市穩定的“第二水源”。集成雨水利用、生態修復和水景觀建設技術,積極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創建國家海綿城市示范區。大力建設節水工業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四是以居民家庭和高校為重點,推廣并實施了高效節水器具和智能IC卡用水計量設施,每年都在15萬套件以上。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將認真落實本次會議精神,特別是陳雷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借鑒兄弟省市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提升首都節水和水資源管理水平,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堅實的水務保障。 來源: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