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成都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水,亦是成都惠民生、護生態、促發展的重要一環。
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成都市水務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踐行綠色發展,全面實施“五大工程”,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供水工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城鄉水環境治理工作、防汛骨干工程建設,奮力開創興水、供水、節水、凈水、治水新局面,積極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貢獻水務力量。
關鍵詞:興水工程
新建整治小型蓄水工程1525處
新增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316萬立方米
如何實現興水工程新跨越?2016年,成都市水務局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一組數據在惠民“大考”中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完成投資27.43億元,新修防滲渠道1740.5千米,新修加固堤防45.94公里,除險加固水庫4座,新建和整治塘堰池等小型蓄水工程1525處,新建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58萬畝,其中智能化灌溉面積1.3萬畝;完成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316萬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5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5.72萬畝,新增節水灌面16.03萬畝,新增供水受益人口6.19萬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64平方公里。
【點位直擊】
獼猴桃規?;喔软椖?
提高用水效率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成都獼猴桃主產區之一的蒲江,其產品早已銷往國外,而種植獼猴桃高效的灌溉方式也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了解,在蒲江縣復興鄉、西來鎮、壽安鎮7個片區,已建成覆蓋7636畝獼猴桃果園的滴灌系統,總投資2527萬元。按照國際農場標準,建立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化和標準化程度最高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由品種園、良種苗圃基地、商品果園和工程中心組成,是國內最大的企業自有基地。
走進示范園區,云端通信技術、自動滴灌系統及視頻監測系統,高效運行,有效保障主栽專利獼猴桃品種的澆灌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
關鍵詞:供水工程
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能力80萬噸/日
提升農村300萬人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供水工作如何取得新突破?今年,市水務局推動了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第三水源三壩水庫前期工作,督促市興蓉集團有序實施成都市自來水七廠二期凈水廠工程建設,這無疑讓全市供水工作有了令人矚目的新突破。
同時,據了解,市水務局堅持以城市帶農村、大廠帶小廠的供水理念,建成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9座,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能力80萬噸/日,新增供水干、支管1萬公里,98%的村通達自來水,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83%,集中供水覆蓋率達90%,解決了農村15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提升了農村300萬人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二五”期間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任務,初步實現了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
【點位直擊】
堅持農村飲水共建共享
推進農村智慧供水服務體系建設
“我們每家都有自來水,現在和城里一樣方便!”對于新都區新繁鎮高院村“玲瓏錦院”的村民而言,農村自來水入戶惠民工程建設、農村自來水共建共享模式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據了解,新都區等地堅持農村飲水共建共享,著力推進智慧供水服務體系建設,將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村供水上,廣大農戶通過移動互聯網、手機APP等方式,實現供水信息在線查詢,在線繳費。“我們家樓上樓下都有自來水,還可以通過手機交水費,不用到處走,別提多安逸。”與 “玲瓏錦院”的村民一樣,成都越來越多的農村自來水用戶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關鍵詞:節水工程
56個部門成功創建市級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
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
如何推動節水工作邁上新臺階?一直以來,市水務局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執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全面實施非居民用水戶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執行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深入推進節水載體建設,新津縣成功申報四川省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縣,56個市級部門創建成為第一批市級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全市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達到155家,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
“我們還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產、工業節水增效行動,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工業用水平均重復利用率達到88.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8.9立方米,逐步形成以高效的水資源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點位直擊】
推進科技節水 提升節水管理水平
建成節水計劃管理平臺和
地下水遠程監控系統
據介紹,我市在城市節水管理上突破傳統模式和內容,向科學化、信息化和系統化管理邁出有力的步伐。目前,建成并試運行了城市節水計劃管理平臺和地下水遠程監控系統。該系統通過信息技術與節水管理應用的有機結合,對節水管理流程進行科學再造,創新節水管理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節水管理效能和水平。同時,該系統還對城區地下水取用量和地下水水位進行實時遠程監控,強化地下水水資源保護和城市安全,最終將實現節水管理的變革。
關鍵詞:凈水工程
全面建立“三條紅線”“四項制度”
基本完成全市413條黑臭河渠治理工作
凈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績?據了解,今年市水務局有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抓緊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驗收工作。同時,深入開展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全市413條黑臭河渠治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完成中心城區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日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5萬噸,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總氮除外)。此外,還編制完成《成都市水生態系統2025規劃綱要》、《成都市再生水利用實施方案》。
【點位直擊】
第三、四、五、八污水廠完成擴能提標改造
每日可處理超過半個錦城湖的污水
6月30日,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工程如期實現通水運行。工程完成后,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規模由每日40萬立方米擴容至每日75萬立方米,出水水質由一級A標提升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不計總氮)。如果按照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來算,現在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每天可以處理超過半個錦城湖容量的污水。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工程在原有廠區用地規劃紅線范圍內,在不新增建設用地、不停產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采用“多相組合膜生物反應器工藝(MP-MBR)”進行擴能提標改造,開創了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的先河。
關鍵詞:治水工程
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已達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啟動深隧排水系統規劃研究
治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市水務局全面推進防汛骨干工程建設,編制完成《成都市中心城區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全面打通岷江、沱江和錦江洪水出口通道,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總格局。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0余公里,清理疏浚河道580余公里,全市主要江河重要河段都建立了堤防工程,規劃治理堤防長度2098.9公里,已治理堤防長度694公里,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已達200年一遇防洪標準。同時,目前大熱的深隧排水系統規劃研究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值得的一提的是,今年市水務局基本完成山洪災害防治、山洪災害預測預警、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等防汛信息化建設。建成投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成都倉庫,初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
【點位直擊】
2016年防汛綜合大演練
不到10分鐘完成解救被困群眾
“救命??!”由于突降“暴雨”,毗河水位“上漲”迅速,約50名群眾被“圍困”在毗河大橋下游1200米綠地處,焦急揮動手臂呼救,急需救援!接到救援指令的成都市民兵綜合應急救援大隊立即駕駛沖鋒舟,快速駛向被圍困的孤島,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及時將被困群眾轉移到安全區域,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這是今年在金堂縣毗河舉行的2016年全省防汛綜合大演練現場。
此次防汛綜合大演練,先后完成了防汛會商、江河堤防應急加固、群眾應急疏散轉移、下穿隧道積水應急抽排、孤樓圍困群眾救援、孤島圍困群眾轉移、落水群眾營救、大型漂浮物攔截等科目。“開展本次大演練,對提升防汛搶險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成都日報
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成都市水務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踐行綠色發展,全面實施“五大工程”,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供水工程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城鄉水環境治理工作、防汛骨干工程建設,奮力開創興水、供水、節水、凈水、治水新局面,積極為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貢獻水務力量。
關鍵詞:興水工程
新建整治小型蓄水工程1525處
新增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316萬立方米
如何實現興水工程新跨越?2016年,成都市水務局扎實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一組數據在惠民“大考”中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完成投資27.43億元,新修防滲渠道1740.5千米,新修加固堤防45.94公里,除險加固水庫4座,新建和整治塘堰池等小型蓄水工程1525處,新建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58萬畝,其中智能化灌溉面積1.3萬畝;完成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2316萬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5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5.72萬畝,新增節水灌面16.03萬畝,新增供水受益人口6.19萬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64平方公里。
【點位直擊】
獼猴桃規?;喔软椖?
提高用水效率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作為成都獼猴桃主產區之一的蒲江,其產品早已銷往國外,而種植獼猴桃高效的灌溉方式也為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了解,在蒲江縣復興鄉、西來鎮、壽安鎮7個片區,已建成覆蓋7636畝獼猴桃果園的滴灌系統,總投資2527萬元。按照國際農場標準,建立全國規模最大、科技化和標準化程度最高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由品種園、良種苗圃基地、商品果園和工程中心組成,是國內最大的企業自有基地。
走進示范園區,云端通信技術、自動滴灌系統及視頻監測系統,高效運行,有效保障主栽專利獼猴桃品種的澆灌用水,提高了用水效率。
關鍵詞:供水工程
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能力80萬噸/日
提升農村300萬人飲水安全保障水平
供水工作如何取得新突破?今年,市水務局推動了第二水源李家巖水庫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第三水源三壩水庫前期工作,督促市興蓉集團有序實施成都市自來水七廠二期凈水廠工程建設,這無疑讓全市供水工作有了令人矚目的新突破。
同時,據了解,市水務局堅持以城市帶農村、大廠帶小廠的供水理念,建成千噸萬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9座,新增農村集中供水能力80萬噸/日,新增供水干、支管1萬公里,98%的村通達自來水,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83%,集中供水覆蓋率達90%,解決了農村15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提升了農村300萬人的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二五”期間農村飲水安全保障任務,初步實現了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
【點位直擊】
堅持農村飲水共建共享
推進農村智慧供水服務體系建設
“我們每家都有自來水,現在和城里一樣方便!”對于新都區新繁鎮高院村“玲瓏錦院”的村民而言,農村自來水入戶惠民工程建設、農村自來水共建共享模式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據了解,新都區等地堅持農村飲水共建共享,著力推進智慧供水服務體系建設,將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村供水上,廣大農戶通過移動互聯網、手機APP等方式,實現供水信息在線查詢,在線繳費。“我們家樓上樓下都有自來水,還可以通過手機交水費,不用到處走,別提多安逸。”與 “玲瓏錦院”的村民一樣,成都越來越多的農村自來水用戶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
關鍵詞:節水工程
56個部門成功創建市級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
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
如何推動節水工作邁上新臺階?一直以來,市水務局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嚴格執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全面實施非居民用水戶計劃用水管理,嚴格執行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深入推進節水載體建設,新津縣成功申報四川省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縣,56個市級部門創建成為第一批市級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全市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達到155家,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
“我們還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增產、工業節水增效行動,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5,工業用水平均重復利用率達到88.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28.9立方米,逐步形成以高效的水資源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態勢。”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點位直擊】
推進科技節水 提升節水管理水平
建成節水計劃管理平臺和
地下水遠程監控系統
據介紹,我市在城市節水管理上突破傳統模式和內容,向科學化、信息化和系統化管理邁出有力的步伐。目前,建成并試運行了城市節水計劃管理平臺和地下水遠程監控系統。該系統通過信息技術與節水管理應用的有機結合,對節水管理流程進行科學再造,創新節水管理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節水管理效能和水平。同時,該系統還對城區地下水取用量和地下水水位進行實時遠程監控,強化地下水水資源保護和城市安全,最終將實現節水管理的變革。
關鍵詞:凈水工程
全面建立“三條紅線”“四項制度”
基本完成全市413條黑臭河渠治理工作
凈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績?據了解,今年市水務局有效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抓緊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驗收工作。同時,深入開展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全市413條黑臭河渠治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完成中心城區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日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5萬噸,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總氮除外)。此外,還編制完成《成都市水生態系統2025規劃綱要》、《成都市再生水利用實施方案》。
【點位直擊】
第三、四、五、八污水廠完成擴能提標改造
每日可處理超過半個錦城湖的污水
6月30日,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工程如期實現通水運行。工程完成后,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規模由每日40萬立方米擴容至每日75萬立方米,出水水質由一級A標提升到地表水Ⅳ類標準(不計總氮)。如果按照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來算,現在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每天可以處理超過半個錦城湖容量的污水。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第三、四、五、八污水處理廠擴能提標改造工程在原有廠區用地規劃紅線范圍內,在不新增建設用地、不停產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采用“多相組合膜生物反應器工藝(MP-MBR)”進行擴能提標改造,開創了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的先河。
關鍵詞:治水工程
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已達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啟動深隧排水系統規劃研究
治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新進展?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市水務局全面推進防汛骨干工程建設,編制完成《成都市中心城區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全面打通岷江、沱江和錦江洪水出口通道,基本形成“上蓄、中分、下排”的防洪總格局。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0余公里,清理疏浚河道580余公里,全市主要江河重要河段都建立了堤防工程,規劃治理堤防長度2098.9公里,已治理堤防長度694公里,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已達200年一遇防洪標準。同時,目前大熱的深隧排水系統規劃研究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值得的一提的是,今年市水務局基本完成山洪災害防治、山洪災害預測預警、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等防汛信息化建設。建成投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成都倉庫,初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
【點位直擊】
2016年防汛綜合大演練
不到10分鐘完成解救被困群眾
“救命??!”由于突降“暴雨”,毗河水位“上漲”迅速,約50名群眾被“圍困”在毗河大橋下游1200米綠地處,焦急揮動手臂呼救,急需救援!接到救援指令的成都市民兵綜合應急救援大隊立即駕駛沖鋒舟,快速駛向被圍困的孤島,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及時將被困群眾轉移到安全區域,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這是今年在金堂縣毗河舉行的2016年全省防汛綜合大演練現場。
此次防汛綜合大演練,先后完成了防汛會商、江河堤防應急加固、群眾應急疏散轉移、下穿隧道積水應急抽排、孤樓圍困群眾救援、孤島圍困群眾轉移、落水群眾營救、大型漂浮物攔截等科目。“開展本次大演練,對提升防汛搶險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