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尋常路”這句廣告詞用在省水務集團的扶貧實踐中依然適用。在對大荔縣新穎現代農業園區的產業扶貧中,省水務集團注入資金和園區所在的合作社組建股份制新公司,共同經營園區,共同從園區的成長中獲益,使雙方在扶貧中真正做到了各盡其力。
“以往扶貧像走親戚,給些資金,給點項目。但扶貧結束以后呢?扶貧成果如何鞏固?扶貧設施誰來維護?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的話,扶貧效果會大打折扣。”6月19日,集團副總經理薛志敏告訴記者。基于此,2015年,省水務集團開始探索國企扶貧新模式。
新穎農業園區由遠信專業合作社建設運營。在省水務集團幫扶以前,園區共建有110座溫室大棚。為了扶持新穎農業園區發展壯大,2015年,大荔縣欲將400萬元的國家設施蔬菜項目放在園區,但由于園區籌集不到600萬元配套資金,即將到手的項目面臨“流產”。
與省水務集團的合作,讓這一切有了轉機。雙方成立了股份制新公司,共同經營園區,省水務集團60%控股。看似園區讓出了部分經營權和利益,實則園區摘到了以往即使撐竿跳也無法摘到的“桃子”。
借助省水務集團的資金實力和信譽,新穎農業園區不僅保住了國家項目,而且在今年的西洽會上,與省金控集團金控財富公司和省建工集團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對園區的項目實施投建聯動。困擾園區發展的資金問題,以后不再是問題。
經營規模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的園區,帶動群眾的能力顯著增強。忙碌時,一天雇工百余人,并有近百戶農戶以每年每棚1萬元左右的價格租用園區大棚種植瓜果蔬菜,收入全部歸農戶所有。于是一些有生產能力卻無資金建大棚的貧困戶,也可以從事高效益的設施農業生產。羌白鎮白村貧困戶田進倉即是受益者之一。
田進倉的兒子患有尿毒癥,為此家里欠了20多萬元外債。出去打工年齡太大沒人要,種莊稼收入低,就在田進倉覺得日子沒指望的時候,園區開始向外承包大棚,田進倉借錢一口氣承包了4棚。“建一個棚10多萬元,咱投資不起,但租可以,一棚一年最少凈落兩三萬元。好好干上兩三年,就把欠的賬還完了。”
“‘客人’變‘主人’,扶貧更有動力也更有成長性。”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健康認為,省水務集團將扶貧資金變為資本與園區形成利益聯結體,至少帶來三大好處:一是更加有利于園區發展壯大,增強其帶動能力;二是拓寬了投入主體的業務范疇;三是鞏固和發展了扶貧成果。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