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水系綜合整治暨“華夏文明第一河” 工程是洛陽市重點工程,其實施對洛陽市打造“水生態文明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引領意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成立指揮部,由洛陽市水務局作為業主單位協調推進各項工作。2014年8月,北控水務中標成為該項目的組織實施單位,全面負責項目規劃設計、投資及建設管理工作,統領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設計、施工單位,經過19個月的不懈努力,不僅實現了洛河城區歷史文化段的生態治理和環境提升,而且助力洛陽再添美景,重現當年隋唐盛世的華美風貌洛陽,十三朝古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四大圣城之一。“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發祥地,河道兩岸亦曾孕育繁榮的商旅文明。
古老的洛陽因水而生,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市區長度32公里。上世紀90年代初,洛河新建防洪大堤形成帶狀洛浦公園,為城市預留出寶貴的生態廊道。但當時的功能以水利防洪為主,岸線硬化缺乏生態性,市民難以親近水面,陸續建設的建筑設施存在風格混雜、文化植入缺位等問題,已不能承擔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對河流水系的要求,加之部分區域河道淤積,污水排放,水質惡化,急需治理改造。
北控水務對洛河水系城區段進行總體規劃,將市區32公里洛河流域景觀帶分為郊野生態段、創意產業段、城市活力段及歷史文化段四個區段。設計定位中,仔細分析國外盛名河流,在充分尊重洛浦公園現狀基底的基礎上,增強河道的生態性、人性化、地域性、經濟性,著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完善休閑旅游服務設施。以“華夏文明第一河”為設計主線,以創建5A級景區為要求,打造功能完善、優美宜人、充滿活力的國際級濱水岸線。本次啟動的示范段項目處于洛河的歷史文化段,包括洛陽橋至李南橋5.5公里長的洛河段和310國道至瀍河入洛河口5.2公里長的瀍河段,陸域面積約170萬平方米。工程內容包括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景觀綠化、古建及景區配套工程、燈光亮化、場地藝術、智慧環境工程等。
項目建設以隋唐古風為主調。洛河北岸以著名的洛神賦之啟程、相遇、歡宴、惜別四大章節為索引,貫穿主要景觀;洛河南岸以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起點的漕運文化為主線,分別在五個節點表現漕運歷史、漕運生活、漕運碼頭、漕運風光以及漕運文化。瀍河段則被打造成一條文化主題鮮明的生態河流,展示“驛、渡、橋、市、漕”等精彩章節。整個濱河景觀帶的整體形象既蘊含著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又充滿時尚與國際化元素。
特為洛河開發的智慧環境管理系統,面向政府、企業、民眾,包括水位自動監測、閘壩自控、視頻監控、背景音樂、無線網絡覆蓋、旅游APP等智慧環境手段,提升運營管理服務科技化水平,打造數字化城市濱水旅游休閑公園。洛陽市洛河水系綜合整治示范段工程成為寓防洪、生態、文化、休閑、服務、旅游、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濱河公園,真正成為“市民休閑地、游客好去處、城市新亮點、洛陽新名片”。
在投資模式上,北控水務與洛陽市政府在供水、污水、長距離輸配水管線及水環境治理方面全方位合作,深度契合國家倡導的PPP合作模式。通過提升投資與管理效率,實現了政府、企業和民眾的多贏局面。
攻堅克難,方顯本色。華夏文明第一河示范段工程標準高、專業復雜、時間緊迫,北控水務作為項目牽頭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奮戰,使這一備受矚目的重點項目成功落地,充分展示了北控水務在水環境治理及開發領域的先進理念、過硬技術及雄厚實力。北控水務將秉承"科技創新、以人為本、保護水源、造福人類"的宗旨,為更多城市提供長遠、系統性的水環境解決方案。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