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老照片
廣州市自來水公司供圖 上世紀50年代,配水工區工人用原始探漏儀探聽地下水管滲漏情況 |
|
|
水廠蒸汽機房
|
|
|
上世紀50年代的水表制作
|
|
|
位于楊箕村北的東山水廠被日軍占領,1944年,盟軍將它炸毀
|
|
|
1979年12月海珠橋以東過河沉放管現場
|
|
|
西江引水工程取水源頭全景
|
|
|
自來水公司老員工回憶當年,圖右是原西村水廠工人何添
何偉杰 攝 |
|
|
南洲水廠全景圖
|
制圖/李金寶
統籌/衛軼 何偉杰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偉杰 通訊員 黃煒
圖/羊城晚報記者 何奔 通訊員 黃煒(除署名外)
我叫自來水君,一直隱身在你的身邊。
21世紀的今天,沒有我的日子顯然是沒法過的。想象一下,當你洗澡時,水龍頭突然沒水了,會讓你有一種把水龍頭掰斷的沖動吧?但可能大家都不知道,110年前,自來水開始進入廣州的那一刻,廣州街坊的心情卻是糾結的。
這110年來,從開始摸索創業,到被日本人蹂躪,到如今自我發展壯大,用今天的話說,這真的是一部體現大眾創業的勵志故事。
今年,正值我110歲生日,就讓我和大家聊聊那些年你們所不知道的廣州自來水秘史吧。
A
往昔·威水篇
不知不覺,廣州市自來水公司迎來了110周年的生日。低調的自來水君一路走來,有太多不為人知的“威水事跡”——
富人
獨享
廣州第一座水廠——增埗水廠成立
1880年,那時還是清朝,上海的美商恒昌洋行、怡和洋行和當時的公共租界工部局簽訂了合約,成立了“美商上海自來水公司”。第二年,在上海楊樹浦路、許昌路購地興建自來水廠,1883年6月29日建成送水,日供水量2270噸。
眼見上海自來水事業發展紅火了。上海商人找到了當時的兩廣總督岑春煊,也想在廣州辦一間自來水廠。那時,廣州十三行云集了潘、伍、盧、葉四大富商,憑著十三行的壟斷經營,躋身世界級富豪,據說他們的家產總和,比當時朝廷的國庫收入還要多。自來水產品主打這些“高端消費人群”,怎么會沒得賺呢?
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為促進兩廣近代企業發展、彰顯愛民之心,毅然成為了一名自來水“創客”。經過一番入股融資后,1905年10月,“廣東省河自來水公司”在廣州正式成立,辦公大樓設在了現在人民南路新亞酒店內。公司請了好多技術大牛(美國工程師二人,德國工程師一人,本國工程師一人)組成技術團隊。
最終,這個執行力超強的創業團隊只花了兩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廣州第一座水廠——增埗水廠(也就是今天的西村水廠),取水于增埗河,分別供水至西關、南關及惠愛路舊城區。這三片供水地段是當時商業繁盛和富裕居民住宅區。
水土不服
在上海好搶手,到了廣州卻無人問津
這個看似包賺不賠的買賣卻不能讓董事們高興起來。因為他們很快就發現,企業的經營跟上海自來水產業的紅火完全不同!想當年,人家上海通自來水的時候,那是一個供不應求,新開戶報裝都要排隊甚至得“走后門”,而在廣州的我卻幾乎是無人問津。
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烈的反差?現在總結起來,那是前期市場調查做得不充分。
廣州水資源豐富,珠江河橫貫廣州,沿岸居民習慣飲用珠江河水,城內居民則戶內打井取水,水質也好,且水溫冬暖夏涼,有些茶樓更備有木水車前往白云山下采水,以“山上名茶”招徠顧客,不少街巷的群眾自行湊款開挖較大的公共水井,更有不少人充任“挑水夫”,以一兩個“仙”(當時廣州流行的一種貨幣名稱)的價格挑一擔水送上門,且服務周到,所以廣州居民并不感到“用水難”。更主要的還是因為管道安裝費用及水費極高,并非一般人能夠負擔得起,所以當時的自來水被視為高檔商品、高級享受,報裝者不多。
因此,我在創辦初期年年虧損。至1914年共虧損了176000兩白銀,不僅沒有紅利分給股東,且股息亦停派,只有將股息加入作股本計算,財政上出現極度困難。
戰時落難
日本侵華,水廠設備拆卸運往臺灣
雪上加霜的是,1938年10月21日,日本法西斯入侵,廣州淪陷。后來,我由日軍“軍經管理”移交“臺灣拓植株式會社廣東支店”管理,該社負責對增埗水廠進行修復和營業。1939年2月開始局部供水,供水范圍僅日軍軍事機關。直到1944年,全市用水戶才恢復至一萬九千戶,不到淪陷前的一半,而且對一般市民實施定時供水,每天供水6小時,水價昂貴。1944年,東山水廠被盟軍飛機轟炸。其后,日軍到處搜集鋼鐵和軍用物資,把東山水廠的水塔等拆卸運往臺灣,還把增埗水廠已停工的第三套給水設備、輸水管,甚至市區部分街管也拆卸運往臺灣。
在日軍統治的這7年時間里,廣州整個城市供水完全癱瘓,除戰爭期間飛機轟炸外,人為的亂挖亂拆,私自開孔駁水無法控制,管網圖紙散失,裝修人力不足,不可見的漏水現象更無人過問。即便是在日本投降后,國民黨政府當局重組“廣州市水電管理處”并制訂了所謂的“戰后復員整理工程計劃”和“設備改善和建設工程計劃”,自來水管道破損、漏耗仍相當驚人:到1949年,廣州自來水供水量為4000噸/小時,全年供水3753萬噸,售水僅1270萬噸,漏耗差額為2438萬噸,漏耗率高達66%!
親民水價
建國之后,海珠街坊用上自來水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當時回到人民手中的我早已是千瘡百孔。幸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開始“起死回生”。首先得到實惠的,是住在河南(現海珠區)的街坊。
在建國前,河南一帶是沒有這個福氣能用上自來水的。1950年廣州市政府成立了“河南供水工程籌建處”,同年從長堤五仙門鋪設直徑150厘米過河水管到南岸,正式向河南供水。當時河南的街坊可高興了,后來還贈送了一面“飲水思源”的錦旗給廣州市政府。得到了街坊們擁護的我僅僅花了三年就扭虧為盈。
當然了,由于增埗河水質不太行,當時西村水廠的自來水水質還是有不少問題。為改善這個問題,1955年11月,又投資了40多萬元建設長3.5公里的輸水明渠“衛生河”。后來又想,全市那時只有一家西村水廠,社會要發展啊,光靠一家水廠以后怎么能滿足全市人用水需求呢?所以在“二五”期間(1958~1962年),國家共投入基本建設資金1361.19萬元,先后興建五間“衛星水廠”(白鶴洞水廠、河南水廠、員村水廠、黃埔水廠、車陂水廠)。到1965年,廣州自來水供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用水人數達192萬,全年售水量13118萬噸。
當然也不屑于僅僅滿足讓街坊們有水用,質優價廉才是硬道理啊!建國后那幾年,光是水價就試過連續降了六次!水價從四角四分一直降到一角二分,下降幅度達72.73%。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當時為了鼓勵市民用水,甚至還推出了分期付款業務,只要你肯用自來水,管道安裝的錢可以分期給!關鍵是還不收利息。很多街坊都在贊:送貨上門的自來水,一千公斤才一角二分,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商品!
探索前行
嘗試“以水養水”,大動作頻頻
不過說實在話,建國后我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煩事。“文革”十年動亂后,供水欠賬過多,加上改革開放,市民對自來水的需求猛增,但市區缺水缺壓卻十分嚴重。當時地方財政部門已經無法籌撥較多的資金來安排自來水建設了,那怎么辦?只能自己養自己了。
1981年,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到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和西村水廠視察,提出今后公用事業應逐步實行自收自支,我從此開始了“以水養水”的新嘗試。“以水養水”,指的是自來水企業每年所得的利潤,除應繳稅款外,全部不上繳,主要留給企業作為擴大自來水生產的基本費用。這種做法當時也引起了很多爭論,有人說我不知所謂,甚至也有人還罵我是“水霸”。
但事實證明,實行“以水養水”,使廣州自來水建設資金有了可靠和穩定的來源。從1981年實行“以水養水”至2000年的十九年間,我共籌措和投入基本建設的資金達25.28億元,光是平均每年用于基建的資金就超過1.2億元。你要知道,前31年(1949—1980)國家對自來水基本建設投資的總額才1.01億元。
利用這些資金,我在這19年間做了不少“大動作”:
1.兩次擴建江村水廠(其中江村二期擴建30萬噸/日于1992年12月25日建成投產);
2.分三期新建、擴建石門水廠(首期20噸/日于1985年7月1日建成投產,二期25萬噸/日于1989年7月1日建成投產,第三期20萬噸/日于1995年6月30日建成投產)
3.先后兩期擴建新塘水廠(于1984年12月動工擴建新塘二期25萬噸/日,于1994年6月動工擴建新塘三期20萬噸/日,并于1995年6月26日建成投產)
4.先后兩期擴建石溪水廠(一期8萬噸/日于1982年6月29日建成投產,二期6萬~8萬噸/日于1994年7月1日建成投產)
5.先后新建多座大型調節水庫(車陂水庫、瘦狗嶺水庫、環市東水庫、黃埔村水庫和赤崗水庫),合共庫容60000噸,以及天河、長洲島等多座加壓泵站。
6.1995年7月6日動工興建供水能力為50萬噸/日的西洲水廠,更是以史無前例的建設速度用一年的時間建成,并于1996年7月1日投產供水。
B
創新·智水篇
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將以怎么樣的“創新”和“智慧”,引領市民的用水新生活——
東
東部水廠改造
夯實“東進”戰略基礎
發展壯大后的我也開始嘗試探索一些與國際接軌的“高大上”項目。
1995年,我先是通過自籌資金、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在增城市新塘鎮西洲鄉建了西洲水廠,水源取自東江,主要供水區域為新廣從路、廣汕路、廣州大道以東,天河北路、體育東路、黃埔大道及華南快速干線以東天河區、羅崗區。到了本世紀初,東部水廠的水源在枯水期個別指標偶爾達不到二類水源要求,乘著新國標水質標準實施的東風,我又開始對廣州東部的新塘、西洲兩間水廠進行改造,增加了生物預處理工程。其中,新塘水廠在這次改造中建設的規模為70 萬立方米/日的高速給水曝氣生物濾池,創下目前國內生物預處理技術在給水行業應用的最大規模。
南
南洲水廠上馬
市民喝上優質自來水
進入21世紀,當時廣州市南部地區的供水大部分還只能依靠過河管“北水南調”。廣州南部未來要發展,大學城、生物島、珠江新城需要更多的水量支持,如此落后的供水模式顯然是跟不上時代節奏嘛。
2003年,位于海珠區的南洲水廠正式動工。這確實是個大工程。
梁聯堅是當年廣州市自來水公司的副總工程師。他說,當時南洲水廠興建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根據當初的供水規劃,南洲水廠一開始的取水點是定在番禺南浦島一帶,取的是大石水道的水。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只有I類、II類、III類這三類水才可以成為自來水水源。為了確保水質穩定達標,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們的工作人員一年四季都會去監測水質。本來以為經過常年的水質監測,在番禺取水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沒想到從1995年開始,大石水道的水質開始出現嚴重惡化。“為了建取水泵站,當時我們已經把地都征了,但想到水質問題影響的是廣大市民的健康,我們當時還是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這個取水點。也正是因為有了我們當初的堅持,現在海珠區的市民才能喝上優質的北江水。”
本來一開始,我是把南洲水廠按照常規水廠的標準進行設計。直到2002年底,廣州市委、市政府在組織人員前往歐洲、美國等地考察后,決定干一票大的:將南洲水廠一次性建成一座工藝最先進的大型飲用凈水廠,并使其生產的飲用凈水達到歐盟標準。
當時南洲水廠的建設速度真的是快得飛起來。從2003年正式動工到建成投產,僅僅花了一年多。這個速度真的不得了。要知道南部供水三大工程是廣州市近百年自來水建設史上的工程量最大、工期最短的建設項目之一,工程量相當于建四個50萬噸的常規水廠,如按正常的工程進度來算,至少需要四年時間來完成。
那一年來,上萬人的施工隊伍24小時三班作業,在26.9公里的管線上、24萬平方米的廠區、16.3公里的輸配水管線上日夜奮戰。自來水公司更是從公司總部抽調了600多名精兵強將。
當然,讓人點贊的不僅僅是速度啦,質量我也是扛扛的!
先說水源吧。我用的是北江順德水道的水,上游湞水發源于江西信豐大庾嶺西灣。由于上游沿途經過大城市較少,當地政府注重水體保護,河道兩岸污染源較少,水質已經達到1-2類標準。并且這一水源遠離珠江口,取水點定在這里以后,還可以免于每年咸潮襲擊之苦。
還有就是工藝。和普通自來水廠相比,南洲水廠增加了3道新工藝,分別是原水進廠時首先用臭氧預處理,常規過濾后再進行后臭氧處理及生物活性炭過濾。經過這些工藝的加工后,處理過的水已經達到歐美發達國家飲用水質標準,其水質、口感、氣味等方面可以說在國內是最好的。
西
引入西江水
水龍頭流出的水再沒紅蟲
記得之前有個專家曾經總結過,廣州人喝水經歷過幾個歷史階段:一開始是找條河涌瓢水喝,后來是鑿個井打水喝,再后來是建個水廠取水喝。最后,也就是現在:修條水管從異地引水喝。事實上,從上述的南洲水廠開始,廣州人已經進入了異地取水的時代。
老一輩的自來水人就知道,這里面是一個糾結和艱辛的過程。
梁聯堅清晰地記得,1995年供水量已經突破11億噸。當喝水不再成為難題,大家開始更關心水質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環境污染嚴重,當時珠江水質已經淪為劣五類水。
為解決水質問題,上世紀90年代,廣州飲用水規劃(1995年-2010年)出臺,決定向廣州市外跨境取水,先后完成了上文所述的東部、南部水源建設。但還有西村、石門、江村這供給廣州市中心城區的三大水廠依然在用原水水質下降嚴重的珠江水,廣州西部地區200萬人的飲用水安全該如何解決?當時,調研了近二十年的西江水終于派上用場。西江水到底有多好?連續20多年定期對西江水質狀況的檢測結果顯示,西江水水量豐富,水質常年處于國家飲用水Ⅱ類水源水平,個別指標甚至達到Ⅰ類,是理想的取水水源。而且優質西江水進水廠后,將會根據水源特點對投加等環節進行工藝調整,出廠水在口感上更佳、水質上更優,特別是關于紅蟲的投訴基本沒有了。
最終,西江取水點定在佛山市三水區西江思賢滘下陳村,計劃每日取水規模350萬立方米。2006年做城市供水規劃;2007年廣州市政府正式發文明確實施西江引水工程。2008年底,工程就正式動工。這項工程前后耗資高達90億。它不僅為廣州開辟了新的水源,同時創造了廣州供水史上的奇跡。2條直徑為3.6米、單管長46.5公里的原水主干管,以及共計23.8公里的原水支管,從佛山起,經過36個行政村、110個自然村,穿越3條鐵路、6條高速公路、兩條國道、多條主要市政路、9座大型橋梁、3條主要航道及47條大小河涌。為保證西江引水工程在亞運前通水,工程前后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施工時間。在這背后是無數自來水人的艱辛付出。2010年9月6日,伴隨著位于佛山西二環管線六標的兩條輸水長龍正式合龍,標志著西江引水工程全程約71.6公里輸水管道全線成功聯通!25天后,600萬廣州中心城區市民從此喝上了優質的西江原水。
北
建設北部水廠
為白云區街坊解憂
繼西江引水后,如今110周歲的我又繼續為廣州市民的供水事業開始了新的探索,這次我把目光瞄準到廣州北部。住在白云區江高、太和、鐘落潭等地區的街坊相信都有一個感受:近年該地區人口及企業數量大幅度增長,原有的供水系統已不能滿足其發展需求,導致有時會出現水壓低的情況。雖然我通過轉供水的形式,把廣州市中心城區略有富余的水量供至當地的部分水廠,但此舉也只能暫時緩和當地的用水需求。
因此,早在籌建西江引水工程的時候,我就開始計劃建設北部水廠,經過反復研究,最終北部水廠選址在白云區石井鎮鴉崗村地段,白坭河廣和大橋下游約2.2公里的左岸,其設計供水規模為150萬立方米/日,其中一期工程完工后每日供水量可達60萬立方米。
北部水廠的原水水源同樣是來自水質優良、長期處于II類水標準的西江。當然,優質的原水還要配上優質的工藝。北部水廠一期工程采用常規處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膜的處理工藝,先進的處理工藝既能保障安全供水也能大大提高水質,對今后水源水質變化和供水水質標準提高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將供水水質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些技術說起來挺復雜的。這么說吧,南洲水廠大家都知道,是目前國內先進的水廠,但北部水廠比南洲水廠采用了更加先進的超濾膜工藝,相當于南洲水廠的升級版。
超濾膜是什么先進技術?超濾膜是最早開發的高分子分離膜之一,目前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先進的自來水廠應用超濾技術生產自來水,但受膜材料制造技術、價格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國內的供水企業仍沒有大規模的應用。但我們的北部水廠卻率先用上了這個技術,這等于是完全與國際接軌了。
數據看今昔
供水量對比
1928年,東山水廠日供水量只有1800多噸。
1949年,廣州自來水日供水量僅為9.6萬立方米,
如今設計供水能力已達到日供水量445萬立方米。
水廠對比
1906年,當時的“廣州省河自來水公司”(現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只有1間水廠“增埗水廠”(即現西村水廠)
如今,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已有6大水廠。
技術對比
解放前,自來水公司用的還是平衡式沉淀工藝,水里不時還會看見有雜質。
如今,在未來即將投入建設的北部水廠中,采用了常規處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濾膜的處理工藝,供水水質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
取水對比
解放前,廣州自來水主要在珠江增埗河、衛生河、珠江航道取水。
如今,取水點已經擴張至西江、東江、北江。
今日話當年
那年,我進了鬼子管的自來水廠
何添今年89歲了,1939年,日軍管理下的增埗水廠(也就是今天的西村水廠)大量工人流失,為了盡快讓水廠復產經營,日軍在廣州城里大量招募臨時工。也就是在那時,13歲的何添,進了水廠,成為了一名洗沙工人。
當時的增埗水廠用的還是平衡式沉淀工藝,其中需要用到沙子來進行過濾。添姨的工作就是負責洗沙和運沙。添姨說,在日本人管理下的水廠工作相當辛苦,她每天擔著幾十斤的沙,赤腳走在被曬得滾燙的木板上,腳掌起了很多泡。
添姨說,當時在水廠工作福利待遇非常不好。每天工資只有4毛半,只能夠買一些剩飯和爛番薯,一家四姐妹都吃不飽。有一次,添姨由于太餓了,挑沙擔的時候搖搖晃晃,被一日本軍官當場暴打。回憶起當年歲月,添姨不禁唏噓,“當時怕日本人怕得要命,走路都不敢正眼看一下……”
1945年,日本投降。當時進駐增埗水廠的日本軍兵也全部撤出。那一幕,添姨至今仍記憶猶新,“那些日本人舉起雙手,在街頭排著隊走,很多掃街的人都上去打他們,他們都不敢還手。”添姨認出來,昔日打她的日本人也在人群里,“雖然當時不敢打他,不過心里還是很痛快。”
日本人雖然走了。但是添姨的生活并沒有好起來。國民黨政府后來的管理讓水廠的經營更是一落千丈,添姨在工作過程中還是繼續被人打,只不過這次不是日本人,而是國民黨派過來的工頭。當時添姨一家住在西場,離西村水廠就一步之遙,可是作為自來水職工的他們在解放前卻一直連自來水都沒能用上,可見當時員工待遇之差。
讓添姨感覺到生活真正發生好轉是在解放之后,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也就是在那時,廣州自來水公司有了醫療室、育嬰室,工人有了醫療、退休多重保障。添姨一家住進了和平新村的新宿舍,用上了自來水,“當時工廠領導一個個哀求員工進宿舍住,這種差別真的很大”。
百年大事記
1905年,上海和廣州富商合作,成立了“廣州省河自來水公司”。
1906年6月,興建增埗水廠(即現西村水廠)
1920年后,官方提出自來水屬于公用事業。
1938年10月21日,日本入侵,廣州淪陷。城市供水完全癱瘓。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當局重組“廣州市水電管理處”。
1951年,“自來水管理處”改為“廣州市人民政府自來水公司”,在海珠橋兩旁敷設兩條直徑300mm自河北向河南的跨橋輸水管竣工。“河南”自此用上自來水。
1980年,復名為“廣州市自來水公司”。
1981年,廣州市自來水公司開始實行“以水養水”,利潤不上繳,公司留作擴大生產的基建費用和企業“三金”(福利基金、獎勵基金、后備金)使用。
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制定廣州飲用水規劃(1995年-2010年),向廣州市外跨境取水。
2004年,南洲水廠正式投產,是廣州百年供水史上投資最大、投入集中建設、工期最短、技術含量最高的工程。
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全程約71.6公里輸水管道全線成功聯通,600萬廣州中心城區市民從此喝上了優質的西江原水。
2015年,投資36.6億元新建一個廣州市北部水廠,選址白云區石井鎮鴉崗村地段,建成后廣州北部居民將喝上優質水。
我們在行動
自來水君:為您貼心研發智能“水管家”
當然,讓廣州市民喝上放心、優質的自來水只是我工作的第一步。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智慧”、“互聯網+”,別看我已經110歲,要說拼科技、拼智慧,我可不輸給年輕人。
不信?
各位親,你想過以后擰開水龍頭就可以實時顯示用水情況嗎?
你想過,以后小區自來水水質可以隨時掌握嗎?
你想過,以后我會根據你的實時用水習慣向你提供用水建議嗎?
是的,這一切未來我都會做到。
這全依賴于我目前正在研發的智能供水系統。這套系統是以我自行研發的新一代智能水表控制為基礎,以互動化應用為亮點,建立由水質監測物聯網、管網設施物聯網、壓力控制物聯網、漏損監測物聯網、用水計量物聯網構成的全網物聯感知和智能分析的系統。與傳統的供水模式相比,智能供水更具有細節感知、經濟高效、自動控制、互動服務等特征,改變過去傳統供水管理方式,實現更精細化和智能化的運行和管理。
我舉個例子吧。
現在很多市民都會有這么一個擔心:水廠出廠的水是好的,但運到我家,經過那么多水管,最終出來的水質會不會有降低啊?
以后我們會在小區入口處、小區水質最代表點樓頂安裝水質在線監測點,全面保障用戶終端水質。我甚至還能對二次供水設施進行智能化管理,當水池蓋開啟時物管可以收到預警,保證水池安全。通過實時采集水池液位,水池進水和出水情況,及時發現水池漏水。
未來你只需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APP,就能實時掌握水費、水質、哪里用水設施出現異常等等,等同于把一個水管家請進家里。 來源: 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