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區水資源較為豐富,為加強水能資源的管理,確保水能資源開發和可持續利用,自治區人大于2008年1月將《廣西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條理》(以下簡稱《條例》)列入立法計劃,全面開展水能資源管理立法工作。2月24日,自治區人大召開調研座談會,廣納各方意見,促進立法工作順利進行。
建設和管理好中小水電
據介紹,近10年來,南寧區水能資源開發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小水電勢頭迅猛。南寧區的中小水電年均新增裝機達30萬千瓦,年均完成投資達20億元,全區中小水電的總投資達300多億,有效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保障了電力能源供應。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中,在與大電網解裂、大面積停電的情況下,中小水電發揮分散分布式就近供電優勢,“近水解近渴”,為迅速恢復當地重要部門和居民生活用電立下汗馬功勞。
而中小水電作為可再生能源,在《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必須予以全額上網和實施最低保護電價,但我區大部分中小水電在現實中卻面臨上網難、電價低的突出問題,中小水電在生存和發展中步履維艱。另外,中小水電在立項和可研審批時,均明確了電站的最小生態下限流量,但在實際中,部分中小水電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并不執行這一規定,造成對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
因此,自治區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在座談會上表示,南寧區當前水能資源管理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必須通過立法形式予以解決。
加大水電項目移民工作
自治區發改委在座談會上建議加大水電項目移民工作。廣西建國以來共建成和在建水利水電工程4300多座,全區共搬遷和安置水庫移民200多萬人,是全國水庫移民較多的省(區)之一。自治區發改委在調研中發現,廣西水電開發過程中移民安置工作比較困難,主要是廣西財力有限等原因,造成部分移民生活困難,水庫移民遺留問題比較突出,各種糾紛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因素。
因此,自治區發改委建議,在統一的政策、法規中采取一定具體措施,加大水電項目移民工作。提高后期扶持基金的提取標準,加快解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遺留問題,支持和幫助庫區移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
建議跨流域調水
近年來,廣西西江流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水污染逐漸加重,與城市化進程中所需要的用水量產生了供給矛盾,不少城市紛紛喊“渴”。為解決西江流域內水資源不足的問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西江局向自治區人大建議,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適當考慮跨流域調水。
西江局提出,盡快建設引郁江水入欽州市、引郁江水入玉林市工程。此外,盡快建設以南寧市備用水源為主的那板、屯六、鳳亭河、大王灘水庫配套工程等,解決其飲用水源單一和用水安全的問題。針對城市水景觀較差和城區支流水質較差的情況,建設相應工程,如南寧市建設邕寧梯級和老口引水渠系統,來賓市建設引水入城工程等。
此外,還應加快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如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老口樞紐工程、洋溪、落久水利樞紐工程以及桂林漓江防洪和補水工程的建設,加快流域立法管理,保護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