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的目標
談及山東省水資源,一組數據不得不提:以占全國1%的水資源,灌溉了全國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養育了全國7%的人口,支撐了全國10%的經濟總量。固然,山東省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很高,但山東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逼近極限是不爭的事實。
山東省水利廳提供的資料顯示,山東水資源嚴重匱乏且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總量僅有303億立方米,人均334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
如何突破水資源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束縛,成為山東省水利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近年來,山東省把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科學發展的戰略舉措,統籌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脆弱三大水問題,為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山東水利廳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控制總量
促進用水方式轉變
《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依據山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確定了各市縣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根據該辦法,山東省今年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確定為267.15億立方米,2011—2015年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核定為292.51億立方米。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是嚴格把好三個關口:一是把住用水總量關,超過區域用水總量指標的新增取水一律不予審批,對違法許可、非法取水的責任人追究相應責任;二是把住用水效率關,未完成年度用水效率考核的相應核減下一年度用水指標;三是把住納污容量關,使造成水體污染者付出相應代價。”山東省水利廳副總工程師朱振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控制區域用水總量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朱振安說,目前,山東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供定需”、“一控雙促”的倒逼機制。即通過控制用水總量,促進用水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用水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多措并舉
推動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去年以來,山東省狠抓定額管理,相繼頒布了9大重點工業行業產品用水定額、主要農作物灌溉用水定額、飲用水企業產水率等地方標準,嚴格按照定額對取用水戶實行計劃管理,有力推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
資料顯示,目前,山東省萬元GDP取水量下降到72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少用137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5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少用101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實現了增產增效不增水的目標。
另外,山東省在構建現代水網體系的基礎上,狠抓改革創新,促進長效機制形成。為改變水資源分割管理的狀況,山東省強化了對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和外調水等各類水資源的集中統一管理。制定了《山東省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今后10年山東省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
“辦法規定‘定額內講公平、超定額講效率’的原則,定額內用水實行基本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收水資源費,可以形成發展節水型經濟的價格導向機制。”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杜貞棟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評價。
“而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工作。”據朱振安介紹,去年山東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為期8個月的水資源管理專項整治活動,依法嚴厲查處了1500多件非法取用水案件,查封非法自備井3700多眼,為制度實行營造了良好的執法環境。
山東省水利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山東省將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