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星消息(信息員 盧丁聰、方剛) 1月21日從珠海水務集團設立的國家863重點項目課題組獲悉,該項目已完成水源突發污染事故應急指揮平臺方案的編制工作,正在加緊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預計將在年底完成。這將是我國首個關于水源水質突發事故的應急系統,珠海市民將不會遭受因污染而引發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珠海和澳門位于西江流域最末端,近年來由于水環境的變化,沿途的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物日益富積,導致城市供水水源水質逐年惡化,同時流域發生的航運突發事件也極大地提高了污染風險。“突發污染事件發生后,飲用水的應急供應技術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先例和經驗可尋,特別對于珠海這種水源系統非常復雜的城市來說,如污染事件發生在藻類水華期,將給正常供水帶來巨大的挑戰。”課題組的主要負責人、珠海水務集團水質監測研究中心主任馮兆敏表示,課題組已根據珠海市的工業區域分布、陸地運輸危險品種類等信息,對西江流域范圍內可能出現的污染物進行收集和篩選,確立出50種可能影響珠海供水水質的主要物質,并研究其快速檢測方法。“其中的48種物質,國家有相應檢測方法,但需要在實驗室進行,且耗時較長。我們現在做的是想辦法縮短這個時間。另外還有2種物質,國家沒有明確的檢測技術,我們通過攻關,自己研究出來了!”他表示,現在他們在拿到受污染水樣后,能在十幾分鐘內確定污染物種類和含量,為指揮中心的決策提供依據。
為配合應急平臺的建設,珠海水務集團投資設置水源水質急性綜合毒性和水庫藻類在線監測儀器,并設計了移動式水質應急監測車。“急性綜合毒性監測儀被定點安裝于西江河道上實時監測水源水質安全,藻類監測儀裝在供水樞紐水庫,能24小時監測藻類的數量。監測車配備了能夠檢測常規水質指標和50項重點污染物的儀器。”馮兆敏向記者解釋了應急平臺的工作流程,當發生水源突發事件后,毒性監測儀或藻類監測儀向指揮平臺發出報警信號,啟動應急處理預案,移動監測車立即趕赴現場,對污染物進行快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將數據傳回指揮平臺。指揮平臺根據污染物種類采取相應措施,確保供水安全。
據了解,建成的突發污染事故應急指揮平臺將作為水質保障應急指南在全國加以推廣應用。
項目背景:
十一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重點項目課題“分散型水源地突發污染控制與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開發及示范”是科學技術部資助的關于飲用水的三個重大項目之一,也是珠海市在資源環境方面首次承擔的國家重點項目。項目以珠海原水和供水系統為對象,研究應對各類突發水源污染事件的應急技術和工程措施,建立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項目經費達4000萬元,由珠海水務集團(原珠海市供水總公司)主持,通過產學研聯合方式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珠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中國市政工程中南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預計2010年12月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