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而山西省又是嚴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水質污染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全力打造節水山西,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節約型社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節水山西》戰略規劃,將節水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同時給城市節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國第十四屆“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活動期間,記者就山西省城市節水工作采訪了省建設廳廳長張建民。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山西省水資源短缺的基本情況及形成的原因。
張建民:山西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81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7。按照聯合國提出的“水緊缺指標”,處于500立方米以下的最低檔,屬嚴重缺水地區。山西省城市嚴重缺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情況。一是資源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南北差異較大,再加上城市化進程加快,加大了城市水資源的緊張程度。二是水質性缺水,主要是由于大量湖泊、水庫和河流被污染,使得這些水不能再利用。三是管理等原因造成的缺水,如管網跑冒滴漏,用水浪費,水資源過度開采,水資源使用缺少持續性。
記者:請您談談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近年來山西省城市節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張建民:當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城市的生產、生活對供水保障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缺水問題,已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田成平書記、張寶順省長多次作出批示,把城市節約用水工作擺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城市節水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22個設市城市和85個縣都成立了專門的城市節水管理機構,初步形成了以省節約用水管理辦公室為龍頭的全省各級城市節水管理網絡;出臺了《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定了《節水山西》戰略規劃;全省城市用水徹底取消了居民用水“包費制”,實行了計劃用水管理制度,使城市用水逐步趨于合理; 大力推廣生活節水器具,污水回用、中水利用順利起步,水價改革初見成效;工業節水成績顯著,創建節水型城市成效明顯,2002年,太原市被建設部、原國家經貿委命名為全國首批十個“節水型城市”之一。
記者:目前山西省城市節約用水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張建民:一是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及城市公共供水范圍內,自備井的審批有關部門不能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程序和條件進行,不僅嚴重破壞了城市地下水資源,而且嚴重危及了居民用水的安全;二是有些地區不顧自身條件,盲目建設大草坪、水景觀和高耗水項目,加重了地區用水緊張狀況;三是有些地區水價改革不到位,水價偏低,不利于節約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甚至有些城市以低水價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四是節水設施投入不足。有些城市熱衷于新水源開發和新水廠建設,卻不愿意在節水設施上投資,造成現有許多應有的節水設施未建設或建成后無經費運行維護,甚至是建成后根本不運行;五是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公眾節約用水意識不強,浪費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記者:搞好城市節約用水工作,山西省近期將從哪幾方面抓起?
張建民: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全面節水,而做好城市節約用水工作,關鍵就是提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確保城市用水安全。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加強城市節水的監督管理工作,協調好城市供水、節約用水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同時將重點抓好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下大力氣開展自備井整治工作,堅決關閉影響城市供水安全的自備水源,并嚴格按照國務院119號令《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山西省《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規定,加強城市規劃區地下水取水的審核工作,嚴禁新開自備井。二是進一步推進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我們將采取措施,積極推廣太原市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強對其它城市的考核驗收工作,盡快將山西省幾個缺水嚴重的城市建成節水型城市。三是加大污水回用和雨水的再利用等非傳統水的開發力度。污水處理回用已經是全世界認同的節水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解決城市用水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就山西省而言,如果80%的污水經再生處理,其中70%可以安全地用于工業冷卻和各種雜用水。在雨水利用方面,許多國家已經有了成功經驗。雨水收集后簡單處理再回用,既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又減小了市政設施處理城市雨水的壓力。我國西北和華北部分地方已開始大力推廣。山西省也將建設相應的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用于市政用水和生活雜用水等。四是要加快水價改革的進程,將水價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促進水產業的市場化和節約用水,同時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大力推廣節水型器具,減少漏損。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山西省水資源短缺的基本情況及形成的原因。
張建民:山西省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81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7。按照聯合國提出的“水緊缺指標”,處于500立方米以下的最低檔,屬嚴重缺水地區。山西省城市嚴重缺水的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情況。一是資源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南北差異較大,再加上城市化進程加快,加大了城市水資源的緊張程度。二是水質性缺水,主要是由于大量湖泊、水庫和河流被污染,使得這些水不能再利用。三是管理等原因造成的缺水,如管網跑冒滴漏,用水浪費,水資源過度開采,水資源使用缺少持續性。
記者:請您談談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近年來山西省城市節水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
張建民:當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城市的生產、生活對供水保障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缺水問題,已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將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關系到社會的穩定,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節約用水工作,田成平書記、張寶順省長多次作出批示,把城市節約用水工作擺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城市節水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22個設市城市和85個縣都成立了專門的城市節水管理機構,初步形成了以省節約用水管理辦公室為龍頭的全省各級城市節水管理網絡;出臺了《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定了《節水山西》戰略規劃;全省城市用水徹底取消了居民用水“包費制”,實行了計劃用水管理制度,使城市用水逐步趨于合理; 大力推廣生活節水器具,污水回用、中水利用順利起步,水價改革初見成效;工業節水成績顯著,創建節水型城市成效明顯,2002年,太原市被建設部、原國家經貿委命名為全國首批十個“節水型城市”之一。
記者:目前山西省城市節約用水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張建民:一是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以及城市公共供水范圍內,自備井的審批有關部門不能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程序和條件進行,不僅嚴重破壞了城市地下水資源,而且嚴重危及了居民用水的安全;二是有些地區不顧自身條件,盲目建設大草坪、水景觀和高耗水項目,加重了地區用水緊張狀況;三是有些地區水價改革不到位,水價偏低,不利于節約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甚至有些城市以低水價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四是節水設施投入不足。有些城市熱衷于新水源開發和新水廠建設,卻不愿意在節水設施上投資,造成現有許多應有的節水設施未建設或建成后無經費運行維護,甚至是建成后根本不運行;五是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公眾節約用水意識不強,浪費水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記者:搞好城市節約用水工作,山西省近期將從哪幾方面抓起?
張建民: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保障供水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全面節水,而做好城市節約用水工作,關鍵就是提高全民節約用水意識。作為政府部門,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確保城市用水安全。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等手段,加強城市節水的監督管理工作,協調好城市供水、節約用水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同時將重點抓好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城市規劃區地下水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等部門要密切配合,下大力氣開展自備井整治工作,堅決關閉影響城市供水安全的自備水源,并嚴格按照國務院119號令《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山西省《山西省城市供水和節約用水管理條例》規定,加強城市規劃區地下水取水的審核工作,嚴禁新開自備井。二是進一步推進創建節水型城市活動。我們將采取措施,積極推廣太原市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強對其它城市的考核驗收工作,盡快將山西省幾個缺水嚴重的城市建成節水型城市。三是加大污水回用和雨水的再利用等非傳統水的開發力度。污水處理回用已經是全世界認同的節水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解決城市用水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就山西省而言,如果80%的污水經再生處理,其中70%可以安全地用于工業冷卻和各種雜用水。在雨水利用方面,許多國家已經有了成功經驗。雨水收集后簡單處理再回用,既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又減小了市政設施處理城市雨水的壓力。我國西北和華北部分地方已開始大力推廣。山西省也將建設相應的雨水收集系統,將雨水用于市政用水和生活雜用水等。四是要加快水價改革的進程,將水價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促進水產業的市場化和節約用水,同時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大力推廣節水型器具,減少漏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