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水。按國際公認人均水資源標準論,中國大部分地區嚴重缺水。特別是西北地區缺水更甚,遂有南水北調工程。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副主任楊勇,“為中國找水”感慨頗多。他說,在如何改善西部水資源狀況問題上,宏觀視野是很重要。
在北京舉行“為中國找水”公益報告會上,記者見到了楊勇。他將在青藏高原、長江上游流域、西北地區的所見所聞以及拍攝的大量照片,向人們展示了對中國水資源的憂慮。
楊勇說,沿著南水北調西線,第一次和第二次考察之后,在《南方周末》的策劃下,把項目延伸了,更加注重一些公益性,所以從2009年始,就叫做“為中國找水”。
他說,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有很多候鳥棲息地,這兩年我們的一些觀察發現,在很多青藏高原附近的地方,候鳥一般不走了,或者走得比較晚,從氣溫的測量數據來看,現在氣溫普遍比較高,特別是進入冬季的時間普遍很晚,到了10月底很多候鳥還沒有走;很多冰川開始解體,快速融化,較 20年前,退縮了300米到500米,和全球變化是一致。
長江北源變化和景觀更加脆弱,考察發現,有大面積的荒漠化跡象,一些地方形成了沙漠區域,昆侖山北坡,演變成一條季節性河流;一些的河流在上游地段已經出現了沙漠化區域,如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沙漠河床,形成了條帶狀的沙漠。比較典型長江源區的一些縣,都因缺水而搬遷。
楊勇說,在南水北調西線的區域河流中,下游及其規劃區域內,快速發展一系列產業,大小河流上正在建設一些水電群,產業重疊。特別世紀80年代開始,在水源地,江源地帶,大規模的破壞性的采金,面積很廣,點很多,沒有復墾措施,對生態系統造成很大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橫斷山區域更脆弱。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采礦活動,近幾年來也是比較普遍,玉樹地震以后,我們去考察所看到的那些采礦,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區域,雪線附近的采礦點,管理技術水平都非常低,更談不上環保的措施,由于缺乏深度的地質工作和有效的管理水平,對水源和環境的破壞非常大。
除了開采以外,還有一些礦產的粗加工,比如選礦,一些高耗能的冶煉,也逐步的開始,這對地區的環境和水源帶來了較大的危機。包括昆明附近,昆明城的周邊也有很大的采礦區。
對于如何改善西部水資源狀況,楊勇認為,決策或者規劃,需要有宏觀視野,不能單純談技術問題,不能僅僅從眼前、局部、地方利益來考慮,宏觀視野是很重要,現在將來應該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