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實現計量收費
今年春灌,禹城市倫鎮農民宋永海感到很輕松。他家的麥田周圍所有土渠全部改建成了U形節水渠,黃河水自流到地頭,農民無需搶水。更讓他高興的是,澆水的花費由每畝30多元減少到了20元。
兩年前全省進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試點,該鎮成為試點區域,項目區灌溉面積2.3萬畝,國家總投資1020萬元改造輸水渠系的“毛細血管”部分,建設支渠4條、斗渠20條、農渠54條。項目區內建立用水戶協會,4個月前,12個村的32名農戶代表以無記名投票形式,選舉農民王汝民為唐王支渠用水戶協會會長,協會對農田灌溉實行供水、灌溉、收費、管理“四統一”。
兩年前全省進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試點,該鎮成為試點區域,項目區灌溉面積2.3萬畝,國家總投資1020萬元改造輸水渠系的“毛細血管”部分,建設支渠4條、斗渠20條、農渠54條。項目區內建立用水戶協會,4個月前,12個村的32名農戶代表以無記名投票形式,選舉農民王汝民為唐王支渠用水戶協會會長,協會對農田灌溉實行供水、灌溉、收費、管理“四統一”。
王汝民告訴記者,當地是引黃灌區,如果按照原來的收費方式,引黃水費是以縣為單位按農田畝數或者人頭均攤,不管是否澆水、澆多少水,水費都要按均攤數收取。現在這個項目的一個很大變化是實行計量用水、按方收費。雖然現在還達不到按每戶用水量收取,但是按一個用水戶協會的用水量收取,這樣的話,該協會節水后農戶會員就可以少交錢。與原有土渠引水相比,U形節水槽流量大,流速快,浸漏少,省水30%。加上協會統一調度按秩序灌溉,灌溉周期由原來的7至10天,縮短為3至4天,用水總量大大減少。農民花錢少灌溉效果還好,水費收取也變簡單了。
據悉,禹城正在全面推廣“灌區管理單位+農民用水戶協會+農戶”管理模式,已建立唐王渠、紅旗渠等用水戶協會160多個,協會負責支渠及配套建筑物的管理維護,工程產權屬協會所有,實行合同供水,目前會員逾萬人。
水價改革提上日程
省水利部門調研發現,過去田間水利工程“農民管不了,集體不愿管,國家管不到”,工程管理缺位,水資源浪費必然嚴重。另外,引黃灌區水費收取不合理,工程設施不配套,多數大型引黃灌區計量設施只能控制到縣,縣以下不能達到計量收費,許多地方只能根據耕地面積收取水費,澆不澆地都要交錢,而且少數地方層層加碼,借收取水費之名,加收其他費用,農民意見很大。
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唐傳義認為,現行水利運行機制問題十分突出。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水價長期偏低;水費收取不合理,農民省水不省錢,既助長了浪費水的行為,也使水利無法吸引社會投入,水管單位生存困難,行業自我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山東黃河河務部門的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以黃河水來講,引黃渠首工程供水價格,每立方米農業用水為1分(4-6月份為1.2分),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為3.9分(4-6月份為4.6分)。如此低廉的價格已背離了黃河水的真實價值,水價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經濟制約手段,用水單位和用水戶節水意識不強,加劇了水資源利用的無序競爭,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如目前的引黃灌區的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0.4~0.5,高的也不過0.55,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僅為50%上下。
我省水資源短缺的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在節水特別是農業節水上下大力氣找補。數字顯示,目前農業用水占全社會用水70%左右,近年來我省通過推廣固定管道、“小白龍”、噴灌、滴灌和渠道防滲等節水灌溉技術和工程措施,農業用水量由10年前的180多億方減少到去年的140億方左右,是我省連續八年實現增產增效不增水的重要保證。但現在看來,大水漫灌仍然不少,節水潛力依然很大,以冬小麥為例,播種面積5400萬畝,具備水澆條件的麥田4800萬畝,其中仍有相當節水潛力的麥田約4000萬畝,通過各類節水灌溉技術和管理方式的運用,畝均用水可降低30%,年實現節水20億方以上。
采訪中不少專家表示,要做到節約水、呵護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建立能夠反應市場供求關系、水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水價形成機制,通過推行渠系節水改造、終端水價改革、農民用水協會管理三位一體的模式,建立農業的節水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長效機制,在總體不增加甚至減少農民用水負擔的原則下,讓多用水的多花錢,才能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