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赤壁市在供水“一戶一表”改造后,對用戶設置每月5噸的保底用水量,用水不足5噸的按5噸收費。
近兩年,各地陸續上調水價,其中一個理由是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促進節約用水。國家發改委更是把它上升到資源稀缺而要加快調價的理論高度。赤壁市的政策,其實是打了國家發改委一耳光。
也許會有人說,個別供水企業、個別地方的政策并不代表國家,那是個別的、不正常的情況。但百度一下就會發現,所謂“用水保底”政策在中國很普遍: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自來水公司水表的起步量是2噸水,浙江溫嶺每戶用水量5噸保底,湖北鄂州市農戶最低用水量3噸,湖南有個地方保底用水量高達10噸之巨。
按照漲價節水的邏輯,居民用水越少越節約,越符合政府政策所要達到的目標。但實際上,現在不少城市制水與供水分家,制水企業與供水公司之間也有“保底協議”,當地用水量少于保底量,按保底量結算。居民用水越少,制水供水企業收入越少,這是有損制水供水企業利益的。于是,供水企業給制水企業保底,供水企業再要居民保底。這種層層保底的自來水商業模式,實際上是反節水的。也就是說,居民如何用水是由“水產業鏈”控制的,一切取決于自來水企業的利益。
近幾年,很多大中城市政府紛紛將水務轉包給外資制水公司,這跟賣地一樣,成了政府以水生財、融資的一種手段。而外資制水公司接手中國城市制水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城市保底用水,城市的用水量不能低于某一限度。從這種意義上說,地方政府與水務公司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它從制度上不鼓勵、甚至不允許居民節約用水。
提高水價不過是讓水務公司多賺點,地方政府則可以多融資。剩下一個國家發改委,也許是真心提倡節水,但地方政府已經與它“道不同,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