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兩個字的價值不僅在于口號,還得有投入、立規矩,最終才能轉化為民生福祉:一是財政必須對管網建設承擔相應責任,降低水企投資性成本;二是對“保本微利”等原則進一步厘清,水企的賬單不能一直不清不楚;三是盡快明確水價定價機制,尊重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環評新政要消除政績沖動
要使環評新政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方面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改變目前的政績評價機制,對不重視環境和生態保護、不重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行一票否決制。其次,擴大政府決策的信息公開和披露范圍。最后,應提高環保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破除企業用工荒需善待勞動者
企業在面對新一輪“招工難”和“80后”“90后”這群勞動大軍時,應當通過企業和政府的雙重努力,培育企業“善的競爭力”,盡快補上善待勞動者這一課。唯有如此,才能達成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也才能化解再一次出現的“用工荒”危機。
“工資被增長”倒逼制度完善
統計數據應是對一個社會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透過統計數據,能讓有關部門和百姓看到一些有關社會發展的共性規律,并依此對未來經濟走向作出合理分析與判斷。因此,統計方法理應順應時代變化,不斷擴大統計覆蓋面,使得最終公布的數據扎扎實實、令人信服。
判決書上網要避免“選擇性”
全面推行判決書上網,法官就必須謹慎地對待每一個案件的審理、判決,不能存在僥幸掩飾的想法。如果是選擇性公開,甚至是“精選式”上網,那無疑就成了做秀。因為司法的公信是通過一件件案件的審理樹立的,通過“精選”展示出漂亮形象,并不具有說服力。
治理“小金庫”要斬草除根
哪些部門、項目可以收費,收費多少為合理,收的錢花費何處,往往缺乏監督。這就是“小金庫”生存的“根”,難遏止的“源泉”。因此,鏟除“小金庫”,關鍵是要告別“收費政府”——取締非法收費,減少合法收費,規范合法不合理收費,將所有預算外資金納入行政預算之內,接受監管。
互聯網不容許謠言傳播
對于網上一些尚未被證實且有潛在煽動性的主觀論斷,網民應客觀分析,理性甄別。聽風是雨,跟風炒作,也丟失了公民起碼的道德責任。互聯網不容許任何謠言傳播,這是共同建設健康、理性、安全網絡的需要,更是維護每一個網民精神家園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