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連續108天無有效降水之后,"姍姍來遲"的首場雪2月9日夜里終于降落北京城。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人介紹,這場降雪是2011年的首次降水,結束了自去年10月25日以來長達108天無明顯降水的局面,有利于土地保墑、涵養水源。但是,由于此次降水量很小,而且沒有持續,所以對緩解農業旱情的作用有限,同時北京市兩大水庫的蓄水也沒有顯著增加。
據氣象專家分析,北京地區持續干旱的原因在于2010年7月開始的拉尼娜現象,目前拉尼娜現象正處于成熟期,造成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弱,向我國北方的水汽輸送異常弱,并且這一成熟期仍在持續,未來一段時間大氣環流異常仍不能根本改變,我國南方的低溫凍雨和華北黃淮降水明顯偏少局面仍將持續。
持續干旱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水源枯竭,用水困難。在北京,由于連續12年干旱少雨,加之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規模不斷膨脹,水資源嚴重緊缺成為長期困擾。盡管周邊省份貢獻了北京目前1/3的用水量,但近幾個月的旱情使用水困難問題進一步加劇。
目前北京日常用水的2/3來自地下水,由于掠奪性開采,地下水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年均下降1.2米。但即便如此,強大的保障能力讓生活在北京城區里絕大多數家庭幾乎沒有過斷水的經歷。
解決用水困難問題既要保護水資源,又要節約水資源。然而,曾有媒體報道,現在遍布北京很多小區的"活凈水售賣機"浪費驚人,售賣機4噸水才能出1噸純水,廢棄的3噸水基本直接排入下水道,據計算,每天北京一些小區因此浪費近萬噸水。此外有知情者反映,北京郊區的農家為了水管防凍,將水龍頭從早到晚都開著。可以這樣說,在北京無論城市和鄉村,類似浪費水的現象依舊沒有根除。
目前,北京與上海、天津、江蘇、山東等省市一同入選全國首批7個用水管理制度試點城市,2011年將實施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用水管理制度,但如何嚴格用水管理?調高水價是某些部門的慣常思維,但小幅上調水價除讓低收入階層生活愈加困難外,對其他收入較高的階層來說影響甚微。筆者認為,嚴格用水管理的根本是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而讓人們增強節水意識需要實實在在的用水危機感。
另外,針對多家媒體報道京郊局部地區開始限時供水,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總工程師王毅否認稱,政府并沒有采取限時供水措施,雖然出現了氣象干旱,但目前并沒有出現農業旱情。旱情"不會對北京居民的飲用水造成影響","不會對北京城市的供水造成影響"。官方及時回應"限時供水"傳聞,也許意在穩定人心,但實施限時供水讓居民感受到用水危機就在眼前,以此增強節水意識又何妨?只要有關部門限時供水方案安排合理,對居民生活不會造成大的影響,更不會產生穩定問題,還可以培養居民的節水意識,推動真正有效地保護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