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星網6月1日轉載了某媒體對近段時期我國不少大中城市水費普遍漲價遭到社會質疑的一篇綜述,其題目非常直率,叫做《城市水價普漲遭質疑》,看來,供水企業欲適當調整一下水價,試圖給供水事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科學發展的氛圍,社會輿論的反響還真的不少。那么,作為城市水業,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這個現象,我覺得,我們不妨理性地認識社會的普遍質疑,多從自身去尋找原因并力求找出解決辦法,以求得社會的理解,讓水費調整盡快地納入良性循環穩步推進的軌道。
什么叫“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即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從而使這樣的認識更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
平心而論,社會通過媒體對水價普漲提出的質疑,有的是屬于對供水企業缺乏了解所致,缺乏了解就容易造成偏頗和片面的質疑;但有的質疑確有我們自身的問題和不足。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和多從主觀找原因的原則,我個人覺得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點努力:
一是必須盡快出臺《水價成本監審辦法》,使水價的提價有足夠的依據和理由。因為按照規定,凡需要實行聽證制度制定價格的商品,都要進行成本監審,但這一制度在城市供水領域依然是個空白。當然,有《水價成本監審辦法》作為水價調整的依據,社會也不會沒有了質疑聲音,但有總比沒有好,尤其對我們供水企業來說,我們至少可以循規蹈矩,有章可循,這對提升我們的企業管理水平有利無弊,有益無害;對社會來說,我們的調價有根有據,這樣的說服力更可聽可信;
二是要著重解決供水企業和社會的信息對稱問題。從公眾的反映可以看出,我們有的供水企業在推出水價調整理由時,一些數字比較概念化和粗略化,不夠細化就容易導致社會對供水企業的虧損挑刺找碴,進而不能讓人心服口服。為此,我們在作水價調整方案時,一定要避免粗線條,對虧損原因方案應不嫌其詳,精雕細琢,采用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方法證明調價的必要性,為社會提供全方位、過得硬的信息;
三是要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嚴格各種規章制度,杜絕浪費,控制成本。強化企業管理是一篇永遠都做不完的文章,增收節支可以從各個環節入手。作為供水企業,應該狠抓這方面的典型,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樹立這方面的榜樣,學習這方面的先進。這不僅僅是為了讓社會對供水企業的經營管理覺得無懈可擊,更重要的是為了創造一流的城市供水現代化企業;
四是繼續宣傳自來水是“來之不易”的特殊商品,進一步改變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自來水工藝簡單、成本低廉的陳舊觀念。現在,許多水廠都設立了“水廠開放日”制度,但參觀的往往只是水廠的制水過程,為進一步提高水質、確保供水而投入更多更大成本的工藝改造、水質檢驗、自動控制、文明服務、管網更新、管網搶修、引水工程、一戶一表以至城市未來供水事業的發展,我們還宣傳得不夠,而這些恰恰是自來水這一特殊商品“來之不易”的特點。有關這些方面的宣傳如果能爭取城市主流媒體媒體的密切配合,則是調整水價的很好鋪墊;
五是學會用數字和事實說話,用數字和事實算經濟帳。不少社會輿論總喜歡用“工資沒有增長”、“低收入群體難以承受”、“水價增長過快”等頗能蠱惑人心的語言來博得大眾的支持,可不容置疑的事實是,水價的單價雖比電價要高,但在許多城市,水價比燃氣要低。然人們的印象中總以為電和燃氣屬資源型產品,水則是大自然賦予的“廉價”商品,但就是沒有意識到水和電、燃氣一樣,都是人們在生活中的必需品,都要經過工人的辛勤勞動才能憑借管道或線路輸送到用戶家中的寶貴資源。而這三樣人們須臾都無法離開的必需品,其在用戶家中所占的支出,自來水費恰恰是最低的(如果不信,不妨作抽樣調查),所以自來水的適當調價究竟會給市民帶來多少影響,究竟占市民月收入的多少比例,其實我們大家都心中有數。更何況在“水價”這個普遍以為就是自來水價的“帽子”下,還悄悄地隱藏著水資源費、污水處理費、工程水價以至垃圾回收費等順便搭車的其他各種費用。
當然,說到調整水費,包括水行業的員工我們也不會愿意,平抑物價,尤其是水、電、燃氣、公交乃至一切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如米、油、鹽、肉等等我們都不希望調整漲價,因為CPI已經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但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熟與健全,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水價調整這類極其敏感的話題。作為供水企業,要在水價調整這場與社會輿論的博弈中最終使調價方案能得到大多數社會群體的理解與認可,我們惟有理性地聽取、思考和分析社會對水價普漲的質疑,充分認識,嚴以律己,先從做好自己的工作入手,才能把水價調整這個所謂“普漲”的質疑慢慢地加以緩解和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