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水務改革10年之癢
水務改革漫起10年硝煙
大約從2000年以來,全國各地水務局相繼成立。自來水公司脫離當地建設部門,歸水利局旗下。水利局改名水務局,接管事關全城老百姓生活用水的大事。10年前的9月15日,時任安徽省水利廳長的蔡其華(現水利部長江委員會主任)到省內第一家縣級水務局掛牌成立大會上親自作動員。一場浩浩蕩蕩的水務改革在安徽、在全國掀起(深圳為全國第一家成立水務局)。
成立水務局,是從水資源管理體制入手,整合各項涉水行政管理職能,遵循了水資源的自然規律,體現了科學管水的必然要求。它不僅僅是名稱的變更,更是要實現職責的延伸、職能的轉變、管理方式的改變,實現從傳統工程水利向現代化的資源水利轉變,把水務工作的重點放在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上。
水價聽證遭遇信任危機
水務改革的硝煙四起,但是管理的體制、運行的機制、百姓的利益是否在這場改革硝煙中得到保障呢?就拿水價聽證會來說,接連曝出不光彩的新聞:消費者代表被冒充,參加聽證會的“消費者代表”有多位身份與標稱不符。說是下崗職工,實際是社區干部和退休干部,說是退休職工,實際是公司董事長且未到退休年齡。濟南市召開水價聽證會中,聽證代表名單不乏處長、高級工程師、教授等中高收入階層,而對價格調整最為敏感的下崗職工、特困家庭人員、低保邊緣戶等低收入群體無一代表參加。消費者即使參加了聽證會也始終得不到發言的機會,哈爾濱的一位消費者在聽證會上數次舉手無人打理,最后不得不氣氛怒扔礦泉水瓶,這一扔出全國水價聽證會的爆炸新聞,將水價聽證會扔進了信任危機。
涉水信訪居高不下
近年來涉及水務改革信訪的現象層出不窮,在征地、拆遷信訪數量之后可能要算水電及環保了。畢竟生活用水與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關,水價與電價構成了老百姓必需的生活開支。但是水價與電價年年漲,漲得令人心跳。去年寧波自來水價格將從2.2元調高到3.3元或者3.5元,漲幅超過50%,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反對。網友稱自來水暴利甚至超過房地產,水價成本究竟何時能透明?
無錫、沈陽等地均已上調水價,而蠢蠢欲動準備調價的還有十多個城市,調價之勢洶涌。水價猛于虎啊。
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昆明居民發現自己的用水單價也提高了0.65元/噸(至3.45元/噸)。此外常州、沈陽、銀川、無錫、天津等多個城市也有意提價或者已經完成了提價。
根據招商證券所的資料,去年天津、上海、北京等19個大中小城市中,有8個城市擬調價或已調整了水價,其中水價最高的城市為天津(3元/立方米),價格較高的地區還有北京、石家莊。(以目前最新數字為準)
高水價是群眾上訪的主要原因,另外水務改制中利益被損的水務系統職工也是上訪群體。一些地方政府在水務改革中暗箱操作,與企業老板勾結變賣國有資產從中漁利。企業職工之所以上訪一方面是捍衛國家利益,一方面是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他們有的工作10多年甚至還沒有基本的社會保險,卻要面臨失業的危險。這些上訪群眾訴求往往被忽視,走司法途徑甚至遭遇不立案,即使立案也是此訴綿綿無絕期。他們投訴媒體,但是在中國的輿論環境又能奈何,媒體只能失聲。他們上訪中央和省政府,不好的結局是被拘留甚至有被判刑的可能。
可見做好水務改革,不僅是促進公共事業的發展,更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可見做好水務改革,不僅是促進公共事業的發展,更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水務改革逼向風口浪尖
改革的宗旨一方面是促進高效,一方面是去除臃腫的東西,達到精簡、節約的目的。倘若政府有了錢,可能就不會和水務職工和市民斤斤計較。可以從財政拿出錢來加強投資改善城市的自來水基礎設施,可以更好地安置職工,可以降低水價,讓市民減輕用水負擔。但是倘若政府沒有錢,只好勒緊褲腰帶,不能對城市的水質進行改善,便引起群眾怨言和對政府的不信任。
既然自來水公司政府不能經營,那就讓社會參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像高速公路及其他國有企業一樣被并購,以吸收多元化投資經營公共事業。
今年8月25日,中鐵一局和天津創業環保聯合體與銀川市政府簽定股權轉讓協議,以超過15億元的價格拿下了銀川自來水公司43.21%的股權。國企開始涉水公共事業改革,此外外資、民間資本紛紛看好中國水務市場,與國有資本形成了三股融資力量。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出臺了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用事業的“36條”,為水務的融資渠道開了政策的綠燈。而早在2005年,威立雅公司就以4.5億元買下了常州自來水集團49%的股權;2007年,蘭州供水集團49%的股權又作價17.1億元賣給了威立雅公司;天津也有威立雅和蘇伊士兩大跨國水務公司的合資企業。這說明多元資本進入水務已成為潮流,水務改革已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果要等部里下一個文件,這個事情就可能辦不成。”上海市一位業內人說。上海市通過投資多元化和資產市場運作發展水務事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中國的水務改革迎來了資本浪潮,但是專家認為面對投資多元化一定要保持清醒認識,政府在股權轉讓中要做到透明公開,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處理好職工安置;企業在并購中要根據自身實力,充分調研好當地水務市場,切勿盲目競標,將投資風險降到最小化,因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