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上海全市“萬河整治行動”三年計劃的收官年。隨著春節前的最后攻堅沖刺,截止目前,上海“萬河整治行動”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累計完成中小河道整治23245條段,17067公里,疏浚土方16863萬方,完成三年計劃總量的102%,也標志著歷時二十年的上海治水“四大戰役”取得全面勝利。
從1988年上海市政府啟動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設開始,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重視下,上海市水務部門把改善水環境面貌作為事關全局的首要任務,按照“截污治污、溝通水系、調活水體、營造水景、改善環境”的治水方針,連續發起“四大治水”戰役,并相繼取得重大勝利。
第一戰役消除蘇州河黑臭。根據國務院“抓緊治理蘇州河、黃浦江的污染,清除江河黑臭現象”的要求,1988年,上海市政府啟動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設,以截斷蘇州河沿岸污染源為核心,并于1993年12月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為徹底消除蘇州河黑臭,市政府又分別于2000年、2003年和2006年相繼啟動蘇州河綜合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建設,工程累計總投資140億元。水務部門以重塑江河的雄心壯志,以連續九年的不懈努力,奪取了蘇州河綜合治理戰役的全面勝利。昔日黑似墨水、臭不可聞、令人掩鼻而過的蘇州河,如今河道水質已經基本達到景觀水標準,河水碧波蕩漾、水中魚蝦回游,水生態得到逐漸恢復;河道邊坡兩岸花紅柳綠、綠樹成蔭,成為兩岸居民休閑、晨練、娛樂的親水之處。
第二戰役推進中心城區黑臭河道和郊區骨干河道整治。為全面改善中心城區水環境面貌,在蘇州河綜合治理首戰告捷后,水務部門立即組織力量向位于市中心城區的蘇州河黑臭支流發起沖擊,并通過連續三年的艱難治理,如期實現中心城區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階段性目標,大多數市民對治理成果表示滿意。在中心城區除污治黑的同時,郊區打響了骨干河道整治戰,三年治理,取得了區域除澇、水資源調度、水環境承載、通航能力和水環境面貌得到同步提高的預期效果。
第三戰役發起市郊結合部和城鎮化地區黑臭河道整治攻堅戰。市郊結合部和郊區城鎮化地區,是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的新高地,也是水環境污染的重災區。這些地區排水設施先天不足,受工業化、城鎮化以及外來人口不斷增多等多種因素影響,多年來河道水環境一直處于嚴重病危狀態,大量污水直排河道,并出現有河皆污、魚蝦絕跡、逐年變黑等惡化之勢。為徹底改善這些地區的河道水環境面貌,市區聯手、協同作戰,于2006年初春發起了市郊結合部和郊區城鎮化地區黑臭河道整治攻堅戰。三年來,鋪設截污管道、拆除沿河違章建筑、清除淤泥垃圾、修建護岸邊坡、植草種樹栽花等各種手段相結合,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整治后的河道面貌煥然一新,河中水清面潔,坡岸花草搖曳,而且還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景觀河段,當年的黑臭河道如今成為了當地群眾休閑喜愛之處。
第四戰役實施郊區萬河整治。上海郊區河網密布、溝渠縱橫、水系發達,屬于典型的江南水鄉。受工業化進程等影響,散布于宅前屋后的郊區2萬多條河道也深受其害,并出現水質污染、河道淤淺、水系不通、水體不活等惡化狀態。為重塑江南水鄉風韻,全面改變郊區水環境面貌,市委、市政府把推進郊區河道整治寫進了八屆七次會議決議和“十一五”發展規劃。市水務局及時作出了水環境治理重心向郊區轉移的工作部署,并于2006年紀念“世界水日”之際,在向社會作出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郊區萬河整治的莊嚴承諾聲中拉開整治序幕。郊區中小河道點多、面廣、線長,河道種類多,治理要求不同,市水務局反復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及時確立了“因河制宜、分類整治”的治理方針,建立了項目責任制、工作例會制、工程監理制、以及政策牽引、立功競賽、跟蹤評估等工作機制。區縣和相關部門積極配合、通力合作。通過三年的艱苦奮戰,郊區21728條段、16247公里河道得到全面整治,鄉村水環境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河道蓄水、調水、自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許多數十年來未曾整治的村宅河道重新煥發勃勃生機,郊區各地還因地制宜地建成了一大批小橋流水、水榭亭臺、親水回廊等頗具江南水鄉風韻的濱水景觀帶。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有力地發揮了先發效應。同時,為鞏固治理成果,以市和區縣實施“萬人就業”、“千人就業”項目為契機,積極推進河道保潔隊伍建設。目前,全市共建有河道保潔社216家,保潔巡視員136名,河道保潔員15988名,配備各類保潔船只3024艘。市管和區管河道保潔覆蓋率分別達到74%和89%,鎮管和村級河道保潔覆蓋率分別達到99%和96%。
通過治水“四大戰役”全面實施,上海不僅中心城區的大中小河道舊貌喜換新顏,初現亮麗身姿,而且郊區建成了一大批小橋流水、水榭亭臺、親水回廊等頗具江南水鄉風韻的典型,昔日的黑臭河道成了市民休閑散步的樂園;郊區水環境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河道蓄水、調水、自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