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塔城生活的人們可能還記得,當時的塔城就有幾個供水站,人們排隊接水,按人頭收取水費的情景,那時的水費是十分低廉的,這種場景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各城市都曾出現過。
在我國相當長的時期里,水被看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人們只承認水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商品屬性,水在人們潛意識當中具有典型的社會福利特性,“大鍋水”“社會福利水”表面上給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利益,但正是這種廉價無償、不斷索取所導致的弊端以及引起的損失卻是令人擔憂,加之計量收費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工業生產耗水量高,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水體污染嚴重,水源浪費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與社會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水的依賴程度與日俱增,水被為譽為“生命之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水資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以及近年來日益突出的水體污染嚴重越來越成為全世界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全社會已經認識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水資源為代價取得的。這種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長遠來看是難以繼續的。另一方面“福利水”和慣性思維導致城市供水企業長期面臨虧損,單位損耗得不到合理補償,出現設備老化,產銷差率加大,對供水安全造成影響。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發展,使得中國水資源緊缺問題的解決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突破口,那就是通過價格杠桿機制,調節社會供需矛盾,推動建立節水性社會。長期的實踐證明,無論從我國水資源緊缺形勢還是從水資源保護的實際出發,水價調整勢在必行。
水價調整的目標是建立起充分體現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以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機制。水價調整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引導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建設節水型社會,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從這個角度看,城市供水價格的調整也是勢在必行的,而且調整的進程會逐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