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9日上午由中國水網和清華大學環境系主辦的“2008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以《抗震救災背景下水環境的系統思考》為題發言,他在發言中分析了震后災區水環境的特點和飲水安全保障的應急措施,同時對水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入的思考。以下根據其發言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因為剛從抗震救災前線回來,大家對抗震救災的一些環境安全問題非常感興趣,所以我今天把救災的情況給大家做一個匯報。我是5月19號帶著一個隊伍到現場支援,總共有120多位老師參加這次救災活動。現在還有30多位老師在最艱苦的阿壩地區做規劃和重建方面的工作。
5月12號,中國發生了最大的一次8.0級的強烈地震,我們從媒體上可以看到,這次地震對生命財產帶來了重大損失,包括人員、經濟和農作物、農田等。但是大家也都要看到,這次地震災害對于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相當大的、難以逆轉的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重創性的,關于這方面的報道并不多。但是這個破壞帶來的長期環境影響,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來監控和評估,到底引發的直接環境影響是什么?我們現在受環保部的委托,正在進行有關環境方面的地震影響的綜合評估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地震中幾乎所有的生命線工程都遭到了重創,包括通信中斷、電力中斷、信息中斷、交通中斷。給搶救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也為我們水安全保障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從來沒有過的挑戰。水環境工作也成為地震之后穩定社會的重大核心任務。地震后大概過了兩天,有消息說飲用水源地受污染了,當地老百姓開始瘋狂地放水,每家都存水,水廠幾乎到了沒有水的境況。幸好政府及時采取措施,在媒體上辟謠,避免了社會上的恐慌。
災區本身也有很多特點,這些特點也為水安全保證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第一、地震災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資源核心區,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源補給區,關系到整個四川的供水安全問題,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土保護區。這個地區水資源豐富,有幾十座梯級水電站,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有上百座,地震之后都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水安全保障和供水安全問題矛盾十分突出。另外,這個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地震發生之后,一些化工廠也面臨著應急處置的問題,這些都為水安全保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第二、這次地震之后有三個斷裂帶,同時大大小小的余震非常多,我們去的時候當天就預報有6到7級大的余震。這樣同時面臨著既要保證搶險人員的安全,又要保證水環境安全的挑戰。這是我們以往水污染事故中很少遇到的兩個任務,地質災害也很頻繁,分布也很廣,這都為搶險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
第三、水安全的軟應對能力受到重創。基層的環境監測設施能力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比如說,損毀監測監察儀器設備9955臺套,為及時提供監測情況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有關的檔案材料和企業排污狀況的信息都受到損失,根據目前估算全省環保部門損失大概在15億以上。在我們的監測能力受到嚴重損害的同時,我們有限的資源和人員還要投入到搶險救人的工作中去,無暇顧及環境監管和供水安全的問題,這本身也是一個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水安全非常重要,但是真正在資源能源的投入上又沒有一個保障,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第四、水安全的硬應對能力也受到重創。比如說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根據估算,目前三個省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直接經濟損失大概有5個億多,管網損失有1458公里。四川有六個重災區,總共有26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大部分污水處理廠設施比較低,而且是混凝土澆灌的,所以抗震能力基本上比較好,所以大部分污水廠受地震影響較小,雖然主要的非主體設備受損壞而不得不停運,但是很快恢復。也有一些污水處理廠受地震影響比較大,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進行修復,目前有三個污水處理廠還沒有恢復,即使恢復了也達不到震前的處理能力。
這次地震中供水設施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一些監測設備、分析設備受損是比較大的,尤其是汶川、茂縣、北川供水設施幾乎完全損毀,其它地區也受到了不同的損壞。
今天我們回頭看這段歷史,雖然生態系統受到重創,但是環保部門和建設部門在這次抗災過程中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應該講是比較合理的。所以,在地震之后沒有出現重大的環境事件,空氣和水環境質量有些變化,但是變化不明顯,區域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工業企業沒有出現重大污染事件,安全基本上得到保障。
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現場各種變化情況和各種潛在的危機還是不斷發生的,其實壓力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有限的監測和應對能力條件下,怎么樣保存隊伍、保存資源、科學決策成為我們科技界的一個重大科技需求。因為在現場大家都很緊張,會有各種各樣的方案出來,把我們有限的資源用在很多可能不需要我們監控的指標上,確實會給后面的工作帶來一些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學會保持和利用資源,這是非常難做的。我們科學快速的決策是現場非常需要的一個方面。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把現場的應急情況分成三個時期:一個是應急期,目前應急期基本已經結束了,現在進入到過渡期,過渡期大概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基本上以災民進入板房或者是樓房為主。還有一個重建期,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不同的時期水環境安全問題表現是不同的,水安全問題跟其它問題相比起來,它的緩重和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要攻克不同時期的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應急期得益于中國近10年來桶裝水產業的足夠發達,正是因為桶裝水產業的足夠發達,所以非規模性的臨時用水得到了滿足,在災區有大量的瓶裝水,農民基本上可以用一星期或者兩星期,基本上能夠做到人進了水就進。我們有很多應急的方式,但是現在看來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把瓶裝水投進去,這個很受災民的歡迎,也很安全。
地震發生后的一個月內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大規模的飲用水源地的安全,這是首要任務。如果要確保幾百萬人口的飲水安全,仍然依賴于瓶裝水,甚至超過10天,這是非常困難的。重災區有52個飲用水源地,地震災區災后第一個就是確保大規模飲用水源地安全,就是保證市一級以上的城市水源地安全,另外逐步確保鄉鎮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安全。
第二,要防止化學污染。防止化學品存儲的場所和化工廠出現事故成一個最緊迫的任務,包括污染源排查和應對措施的制定。
第三,對量大面廣的污染問題進行及時的監控和處置。這個問題在現場爭論的也比較激烈,到底什么是重點污染物?監測哪些指標?最近國務院出臺要兩個覆蓋,要求所有的水源地都要監控到,包括分散式水源地,同時所有的指標都要測到,這個要求是平時都達不到。在地震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不論是在應急期還是過渡期,我想都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現場最重要的是防疫問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首要問題,其次是現場大量使用消殺劑,包括敵敵畏,而且這些敵敵畏基本上在水源地區域使用,為了防止蚊蟲,都灑在河溝里面,不下雨則已,一下雨就要進入水源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石油類污染,主要是交通道路完全堵塞以后,大量使用各種各樣的沖鋒舟,很快帶來石油類的污染問題。地震以后,飲用水源地出現懸浮物、細菌總數升高等問題,局部的地下水會出現渾濁,這些都為供水安全帶來了挑戰。
在安置期,第一,要保證災后,特別是降雨時期的次生環境災害可能引起的水源地污染。災區內有2000多個醫療點,災區每天醫療廢物的產生量約為36噸,雖然大部分都得到了妥善處理,但是也有一部分醫療廢物需要進行焚燒等應急處理。另外,災區有三萬多個規模性的養殖場進行無害化處理,基本上是以掩埋為主。還有就是災區每天會產生500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個安置點都非常規范,基本上都有垃圾的臨時堆放點和收集系統。我們現有的處置能力可能滿足不了要求,降雨會導致這些東西遷移、滲透到水中,帶來一系列問題。
另外目前災區急于恢復生產,恢復生產后,由于一些環保設施損壞和監管不到位,也可能會導致次生災害發生。目前災區縣一級以上的集中供水基本上都有保障,但是大量的地區采用分散式供水,監控很難到位,也沒有技術力量能夠覆蓋,這是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因為當地基本上是用壓井,這些壓井大量都損壞在廢墟中了,如何保證村鎮以下小型的供水設施會成為突出的問題。
建設期涉及產業調整、水電站、化工廠的問題,還涉及環境設施標準問題,這些問題都要在重建期予以考慮和解決。
這是災區的基本情況。下面有幾個關于水環境安全方面的思考,不是很成熟,我想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災后應急措施的選擇。地震發生之后,全國人民都很關注,我們業界的很多專家和技術人員也非常關心。大家會從各自專業的角度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案給當地政府和中央,這些方案有些是好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問題是我們想象不到的問題,會對災區的工作帶來非常大的困難。比如說地震發生后,有的企業捐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設施在那個時期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災后到底發生什么情況,與想象中并不一樣,實際發生的問題跟想象中有非常大的差距,需要科學的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系統全面的考慮問題,要跟其它部門的緩重、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因為救災工作涉及多個方面,我們希望把水的問題排在最優先的問題。但是也有的是直接危及生命的問題,所以確實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問題。當然我們也碰到了一些問題,因為考慮人的關系過多,會影響到我們更多人的安全問題。所以應急措施一定要分階段,分緩急、分輕重。在現場當你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考慮另外一個方案,這個方案需要各部門之間的溝通。
第二、信息公開。信息公開是開展有效救援的基礎,一個方面是全面準確地把握災情,這樣才能夠及時提出判斷、提出依據,比如說災區消毒劑用量到底怎么樣,這關系到我們后面水源地怎么樣保護,水廠提什么樣的預案,我們要判斷這些殺蟲劑進到水中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多長時間進到水廠之后如果不降雨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降雨之后是什么樣的狀態。只有了解這些情況之后,下面才能做出比較好的預案。
第三、把水環境監測納入到國家的生命線。我們過去對水環境安全不重視,基本上進入不到國家的層面上。大災發生后,我們的監測跟不上,很多指標很難開展,靠全國緊急調用各種物資,帶來很多的問題。水廠的監控能力出現了很多問題,另外,到底地震時期要不要監測所有的指標,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考慮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在呼吁,從應急的角度應當把監測能力(不論是政府的還是企業的)納入到生命線的水平上,確保監測能力能夠及時恢復,及時投入使用。
另外,還有水質標準的問題,什么是需要核心關注的問題?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是所有的水質指標都需要關注,還是我們要關注一些風險大的化學品和一些特殊的微生物,這個問題確實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標準本身問題也有不協調的問題,比如說敵敵畏的問題。敵敵畏在飲用水源的濃度和生活飲用水中的濃度相差很大,即使是飲用水源達標了,水廠仍然沒有能力保障出水的敵敵畏達標。因此,需要設立地表水源的標準,石油類在地表水中的標準非常嚴格,但在水廠里并不是非常嚴格。所以在應急時期,要從水源地的標準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沒有水源地的標準,國家應該考慮設定水源地的標準,同時要考慮應急期水源地的標準。在應急期要明確:可以監控有限的關鍵參數,而不是做全監測,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控制風險,這是我們今后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應急水安全技術的研發儲備現在看來還是明顯不足,尤其是裝備產業化方面有很大差距,需要后期的大量投入。
這次救災是以人為本,應該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大家可能看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牽頭,總共設置了9個規劃,7月20號完成,非常遺憾的是這9個規劃里面,沒有一個是關于環境的規劃。所以,我們雖然高度重視環境問題,但是落實到行動上的時候,還是有差距的,尤其是綜合部門。我想,應該在行動上對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們整個行業在救災過程中表現出了非常好的愛心,大家共同伸出手來做了很多的援水工程。這是援水工程在現場的9個凈水設備,從工藝設計上和設施的要求上,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非常到位,我想這些設備今后會發生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