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新聞網訊 (記者 肖承云 通訊員 楊宏財)近日,四川省青川縣瓦礫鄉柴王村王家壩社家家戶戶都喝上了清甜的山泉水,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的歷史。
據介紹,像王家壩社這樣存在著吃水難的社,在地震災區的瓦礫鄉還有不少。自寧海對口援建地震災區青川縣瓦礫鄉以來,經過援建干部的努力,已累計解決了5個社的吃水難問題,惠及300多人。
當地村民日常生活用水靠背
瓦礫鄉地處山區,共有5個村,42個社,1061戶,3869人。一直以來,絕大多數村民的日常用水,都是靠人力從成百上千米外、甚至更遠的地方背回家,一次背百來斤,來回要走約1個小時山路、甚至更長的時間,背水成為當地村民每天不可缺少的農活。
由于當地鄉政府財政困難,加上村民居住相對分散、經濟收入低,飲水難的問題一直無力解決,家家戶戶靠背水解決日常的生活用水。因此,水對瓦礫鄉當地人來說,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一盆水洗完菜后又洗臉、洗完臉后又洗衣服、洗腳……多次循環使用。“5·12”特大地震后,由于山體結構松動,水脈斷裂,原先常年不枯的水源沒水了,使一些社村民吃水更是難上加難。
飲水工程成災后重建首個民生項目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災后重建無從談起。寧波市援建指揮部瓦礫鄉分指揮部從當地實際出發,確定把人畜飲水工程作為自選項目,以徹底解決當地群眾多年期盼解決的問題。項目確定后,指揮部安排專項資金120萬元,用于解決瓦礫鄉5個村30個社的飲水難問題。去年9月份,指揮部在王家壩社啟動了第一個飲水工程。
為尋找一個合格的水源點,援建人員與當地村民分頭、分批地翻山越嶺,徒步行走在崎嶇山路上,穿梭于茂密樹林中,走村串戶了解周邊水源情況,足跡踏遍了瓦礫鄉5個村30個社。到目前,30個社的水源點已全部找到,水文資料經檢測合格。
工程施工點多、線長、難度大
由于找到的水源點大多數離村民居住點較遠,工程施工存在著點多、線長、施工難度大的特點,施工難度有些超乎援建人員的想象:第一,山谷間材料運輸難,材料基本上靠人力、畜力運上山;第二,管道安裝難,有些地段甚至需要在懸崖峭壁上安裝固定供水管,自備小型發電機用于PE管道連接;第三,施工環境惡劣,援建干部每天都是穿梭于茂密樹林中開挖管道路線。
為盡早讓災區人民飲用上安全水,援建人員深入一線解決問題,與施工人員、當地村民一起攻堅克難,完成一個個施工任務。雖然施工環境差,但援建干部始終以高度負責的責任心,認真核實工程量,用好、用足、管好家鄉人民所交給的每一分血汗錢。
建立階梯式收費用水機制
管理不善是飲用水安全系數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山村水源供水量本來就不富足,又由于大多數農房依山而建,落差較大,形成水壓不均,加上村民免費用水,造成大量浪費。針對這一問題,在充分調研和征求村民代表意見的基礎上,援建指揮部創新出一項新機制。即對生活用水實行定額免費、超額收費的管理制度,規定每家每戶安裝水表,并根據每戶人數確定用水定額量,超額部分實行收費,超額收費再用于供水管道的日常維護、檢修。從而使“免費水”變為“商品水”,達到了“有償供水,以水養水”,保證了飲水工程的良性運行,提高了社民節約用水的意識,這一管理模式將在瓦礫鄉全面推廣。
如今,瓦礫鄉30個社飲水工程施工已逐步鋪開,掀起了飲水工程建設高潮。在一些已竣工的飲水池旁,村民們為感謝寧波市援建指揮部瓦礫鄉分指揮部援建干部為他們解決了實際困難,紛紛自發立碑刻字,表達對寧海援建工作者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