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紐約即將啟用無線水表的消息引起筆者的關注。紐約市長MichaelR.Bloomberg宣布,將在2011年之前在全市安裝826,000臺無線水表。盡管整套水表無線化系統預計將耗資美金2.5億元,但這套無線水表系統,不僅每6個小時就會將數據傳送到屋頂上的接收器,而且負責水費征收的環境保護署DEP能依此每月向用戶收取水費,據悉還將用網絡寄送賬單。依照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的估計,這套系統將能降低5%~10%的用水量,每年最多能省下美金9,000萬元。
這一計劃,依托無線通信技術,可以說,無論對城市建設還是對市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無論對宏觀意義上的節約用水,還是由此實現的對人力的節省、對居民生活干擾的減少、網絡寄送賬單對紙張消耗的減少等微觀層面,都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而如果跳出無線水表本身,那么,紐約無線水表的舉措無疑值得我們當前如火如荼開建的無線城市和3G網絡的運營商們思考。
無線城市,絕非說只要能在城市區域內實現無線上網就萬事大吉。紐約無線水表的案例值得我們深思,如何利用無線通信技術越來越發達的技術進步,去切實推動城市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效率?
我們的無線城市建設中,從來都沒有缺少運營商們的影子,中移動更是攜手廈門興建所謂的國內首個TD無線城市。而從3G等無線網絡建設和內容建設來看,運營商們的著眼點尚處于如何開拓話音業務之外的增值業務應用,而這些往往都是以娛樂內容的開發與應用為主。
筆者認為,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能解決的絕不僅僅是娛樂應用等增值業務的升級和創新問題,事關民生和城市建設發展的很多方面,也都有著以無線化來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的需要和可能。紐約無線水表,是一個例子,是一個啟迪。
其實,無線水表的技術要求并不高,以色列也推出了無線網絡讀表系統“Dialog3GSystem”,并被稱為傳統抄表方式的革命。國內也有自來水公司的工程師開發出一套直讀式無線水表自動抄表系統,并已獲得國家專利。然而,為什么無線水表概念率先在紐約落地?為什么國內尚無諸如無線水表這樣的計劃?可以說,這不僅僅是限于技術普及和現實因素,更多的還是一種觀念上的難以超越。運營商忙于3G等無線網絡建設,為無線城市而無線,實際上,與一部分的無線上網需求相比,這種基于民生,能促進城市建設、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的行業無線應用,或許更值得重視和提倡。
隨著3G牌照的發放,“3G時代”顯然成為今年最熱門的關鍵詞,不僅僅局限于IT通信領域,更將越來越流行于坊間。而尚未在老百姓的詞典里成型的3G時代,如果僅僅停留在無線娛樂、無線上網這些增值應用和業務的層面,或許還缺少一些深度。
不少城市的火車站進站口,都會設卡檢查乘客的身份證。以前,是出示證件或報出名字后,檢查人員在臺式機上輸入然后核對,效率不是一般的慢。之后,臺式機換成了LCD,效率也未見提升。這兩年,與電腦相連的讀卡終端,以及供乘警在車廂里移動檢查的手持式無線終端,確實提高了效率。可是,在檢查的時候乘客依然需要掏出證件。未來,如果這種檢查方式不能避免的話,是否能借助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來點革命性的創新?
可以說,隨著數字化和無線化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話音與非話音層面的創新與革命。堪稱運營商杰出代表人物的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先生,在近日IT領袖峰會上笑言稱話音和非話音業務以后“到底誰是增值業務,需要重新審視”。筆者很樂意聽到這種充滿信心的來自運營商的預言。而與之相比,筆者更愿意聽到以及看到,在城市效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改善等層面,運營商連同相關部門的技術創新布局、商業運營打算,以及在這已然開啟的無線通信新時代,運營商們關于社會責任的承諾與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