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重慶市提升農村飲水質量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專項行動方案),我市將統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范化建設,全面推行農村飲水縣域統管,大幅提升農村飲水質量,讓全市農村居民長期穩定喝上“放心水”。
確保隨時有水喝
基本解決農村地區飲水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是農村群眾十分關心的民生大事。
黨的二十大以來,全市共完成2380余處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農村供水管網實現村村通,2176萬農村居民(含農村集鎮)全面實現有水喝,1300余萬農村居民實現企業化、專業化供水,臨時性飲水困難人口保持動態清零。
同時,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間。全市1.4萬余處水源工程中,抗風險能力較強、年供水能力在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源工程只占一成多,高海拔地區、喀斯特地區等普遍缺乏骨干水源。農村供水還存在管網老化等短板。
市委、市政府對農村飲水安全高度重視,把“提升農村飲水質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為今年15件民生實事之一,積極推動落實。市委主要領導多次調研推動,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近期專題研究審議通過專項行動方案。
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我市到2027年有效解決特殊干旱年份整村連片缺水問題,基本解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村地區飲水問題,同時大幅提升農村飲水質量。
長期喝上放心水
“七項行動”穩定提升農村水質
專項行動方案明確了重點任務:我市將實施水源提升行動、水廠提升行動、管網提升行動等“七項行動”。
實施水源提升行動,3年將實施水源提升工程611處。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水源調蓄調配能力不足、易旱區域時節性缺水等問題,持續優化城鄉供水水源布局。
實施水廠提升行動,3年將實施水廠提升工程1480處。大力推進規模化水廠建設,擴大規模化水廠供水覆蓋范圍,對規模化水廠難以覆蓋的偏遠地區,加快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改造,暢通農村飲水“最后一公里”,加快農村供水從單元分散向規模集中轉變。
實施管網提升行動,3年將建設長度2.57萬公里管道,大力緩解管網輸配水能力不足、管網老化破損等問題。
實施水質提升行動,3年完成376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配套完善集中供水工程凈化消毒設施設備3100余套,有效解決水源水質不穩定等問題。
此外,還將實施數字能力、管理能力、應急能力提升行動,全面推進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健全農村供水運行管護經費保障機制,以數字賦能提升農村供水服務效能。
項目化統籌推進
按急用先行原則建立項目清單
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
據介紹,實施專項行動方案將采取項目化統籌推進機制。在農村供水項目實施中,充分征求并尊重基層組織和群眾意見,按照急用先行原則,建立項目清單,分年度有序實施。
在資金保障上,將為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積極引導金融資源、社會資本投入專項行動,鼓勵項目法人通過市場化方式,多渠道籌集項目建設資金。
市有關部門將積極指導區縣做好農村供水價格管理工作,按照“補償成本、公平負擔”等原則,充分考慮農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兼顧提升農村飲水質量,結合工程運營的需要,科學合理確定農村供水價格。
同時,我市將加強農村供水政策解讀和宣傳,提高安全用水、節約用水、有償用水意識,讓農村居民從“有水喝”逐步邁向“喝好水”進程中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