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后對比
近年來,鐵四院全面貫徹落實中國鐵建“1256”中長期發展戰略,加快在綠色低碳領域開展相關的技術研究、產品創新和產業培育,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領域新質生產力。
2023年承攬的廣州市大石凈水廠首期工程擴容挖潛項目,從立項到竣工投產僅用半年時間,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又一亮點案例,入選“2024年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優秀實踐案例”。
難題:超負荷運行倒逼綠色升級
大石凈水廠承擔南浦島及大石街32平方公里區域的污水處理,隨著片區人口增長,長期面臨超負荷運行壓力。同時,廣州市對近岸海域水質保護提出更高要求,傳統依賴化學藥劑的工藝亟需向綠色低碳轉型。然而,廠區無擴建空間、改造期間需維持正常運營等多重難題,讓常規改造方案難以實施。
破題:破解“零用地、零停產”困局
面對挑戰,設計團隊創新采用三大核心策略:
01
生物技術革新
引入生物增效菌劑,以顆粒化生物膜替代傳統處理方式,實現脫氮除磷“低能耗、低藥耗”,能耗直降15%-35%。
02
空間極致利用
在廠區綠化帶“見縫插針”增設纖維濾池和菌劑車間,集成化設備讓2萬噸/日新增處理能力落地。
03
不停水接駁工法
管道機械開孔技術實現新舊系統無縫切換,全程無污水外溢,確保改造與生產“兩不誤”。
解題:“智慧化+低碳化”打造行業新標桿
設計團隊深度融合智慧水務技術,以處理工藝優化釋放存量設施潛力,以數智化改造重塑運營模式,以前瞻性思維統籌提升系統能效,傳統污水處理廠通過技術創新與智慧化轉型,在不新增用地的條件下實現了“擴容、提質、降碳”三重目標。
01
精準曝氣系統
通過動態調節風機壓力與閥門開度,曝氣能耗降低20%,年節電超172萬度;
02
磁懸浮風機+微孔曝氣盤
氣泡直徑小于2毫米,氧利用率提升至27.7%,設備運行效率提升30%;
03
高效變頻水泵
污水提升能耗較傳統設備下降18%。
改造后,水廠年處理COD、總磷等污染物量提升50%以上,總運行負荷降低18%,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87噸。這一“零用地擴建”模式,為全國5000余座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綠色升級開辟新路徑。
“十四五”期間,我國污水處理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大石項目成功驗證了存量設施深度挖潛的可行性。未來,鐵四院將通過智能化、低碳化技術輸出,助力全國水務行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