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永川區仙龍鎮雙星村智能育秧基地,秧苗在水肥一體化系統灌溉下長勢喜人。 新華社記者 黃 偉攝
眼下,全國春耕備耕正自南向北陸續展開,廣袤田地迎來春灌用水高峰。春灌是土地越冬后“喝”的第一口水,農田能否“喝好喝飽”,關乎糧食豐產豐收。今年各地春灌用水是否有保障?用水效率如何?數字孿生技術如何賦能灌區水資源管理?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多措并舉保障春灌
隨著氣溫回升,黃河中下游地區陸續進入冬小麥返青生長關鍵期。
在陜西省咸陽市乾縣馬連鎮的麥田里,寶雞峽馬連管理站站長高盟正在指導村民進行灌溉。“去冬今春少雨少雪,田里缺墑麥根扎不實,必須及時開展春灌,確保豐產。”高盟說。
“為確保水源充足,我們利用冬春灌溉間隙,及時開展水庫蓄水。”寶雞峽引渭灌溉中心灌溉科科長張亞靖告訴記者,“在保障生態基流的前提下,減少發電供水,優先保障春灌抗旱用水,并利用渠道水庫聯控聯調,盡最大努力滿足灌區灌溉需求。”
這兩天,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進入春灌高峰。農戶只要擰開地頭防滲管網閥門,兩公里外的河水便可通過地下管網直達麥田。今年,肥鄉區水利部門依托團結渠、民有渠、東風渠三大骨干水網,串聯28條支渠、500多條田間毛渠,形成“10分鐘灌溉圈”,將黃河水及水庫蓄水精準輸送到每塊農田。
“去冬今春降雨較少、天氣干旱,灌域范圍內的土壤墑情較差。”河北省石津灌區魏橋管理處處長趙世偉告訴記者,為有效緩解旱情,當地全力滿足灌溉用水需求。
據統計,石津灌區今年春季計劃引水4.9億立方米,將持續至6月下旬,灌區下游的140萬畝以上農田將得到有效灌溉。
為確保春灌水源充足,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黃河上游來水、下游春灌用水需求以及小浪底水庫蓄水情況,適時調整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2月19日以來,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由750立方米每秒加大至1300立方米每秒,全力保障黃河下游引黃灌區用水需求。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三峽水庫日均出庫流量按不低于7000立方米每秒控制,滿足長江中下游沿線農業灌溉等引水取水需求。
“針對今年以來全國降水量和主要江河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的不利形勢,各級水利部門蓄、引、提、攔、調多措并舉,努力增加灌溉可供水量。”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灌溉節水處處長張翔介紹。
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9500多座重點水庫蓄水總量超4800億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偏多近一成,可有效保障春灌用水需求。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份開啟春灌,累計灌溉面積超6400萬畝。其中,1400多處大中型灌區開灌,累計灌溉面積超5200萬畝。
智慧灌區加速建設
在山東省聊城市位山灌區的田間地頭,汩汩黃河水沿著縱橫渠系源源不斷涌入麥田,為麥苗提供充足的水分。
作為黃河第二大灌區、山東最大灌區,今年,位山灌區依托集衛星遙感、2000多處監測站點、1100處高清視頻監控等于一體的感知體系,設計研發了需水預測模型,能夠分析灌域內作物需水量、最優灌溉日期、灌溉量等,讓配水調度更加精準高效。
“2月上旬,我們通過需水預測模型分析得知,處于灌區末端的臨清市、高唐縣在春灌期間需水量較大,我們便優先保障這些地區的供水。”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長梁以昌介紹,“灌區充分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三維仿真構建,灌溉效率大幅度提高。現在只需輕點鼠標,調水、配水、輸水等指令即可傳達到一線。”
得益于科學調度,聊城市臨清市金郝莊鎮種糧大戶王玉寶的300多畝小麥及時用上了黃河水。“小麥正要用水,黃河水就來了,豐產豐收也有底氣了。”王玉寶說。
“作物是否需要水,需要多少水,現在都可以通過需水預測模型進行科學計算,生成最優配水調度方案。”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玉廣說,通過精準灌溉,位山灌區畝均可節水近30立方米,和同類型的灌區相比畝產高出20%。目前,位山灌區共引水3.7億立方米,直接灌溉面積達440萬畝。
智慧灌溉,不僅讓廣大農戶告別了過去憑經驗灌溉的模式,也讓每一滴水都用到“刀刃”上。據了解,“十四五”時期,我國安排中央資金達2000億元,對2500多處大中型灌區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造,選擇49個灌區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
江西贛撫平原灌區,實現5分鐘生成未來10天灌溉調配方案,農戶可通過客戶端掃碼申請用水,線上審批調度,放水調度縮短至平均1個小時,最短至5分鐘;陜西東雷抽黃灌區,通過網上工程巡查,24小時監控干渠運行狀況,確保渠系運行通暢;安徽淠史杭灌區,應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水情、雨情、農情自動采集……科技“穿針引線”,我國的智慧灌溉網越織越密。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水文動力學模型等在農業領域逐步應用,水利新質生產力將為豐產增收帶來更多動能。
改造升級持續“上新”
農業既是用水大戶,也是節水重點。數據顯示,2024年水利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安排中央資金超1000億元,對1300多個灌區開展現代化建設改造項目,極大提高了灌溉保障能力與節水灌溉水平。比如,內蒙古河套灌區復興灌域,通過渠系改造,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行水速度加快,灌溉時間縮短7天到10天,每年節水約1億立方米,實現效率和效益雙提升。
“這些年,我國農業灌溉事業快速發展,灌溉設施進一步完善,灌溉面積持續增加。”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于琪洋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達10.7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6%,這些耕地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超過90%的經濟作物。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4年的0.53提高到2023年的0.576,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
大中型灌區旱能灌、澇能排,是保障國家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張翔告訴記者,當前水利部正在指導地方加快做好水利領域“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項目盡早開工。
連日來,灌區工程建設持續“上新”。在安徽,江巷灌區先行建設工程——渠管道穿越合新高鐵工程在定遠縣、肥東縣開工建設,標志著江巷灌區工程正式進入建設階段;在寧夏,寧夏青銅峽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開始建設,完工后灌區高效節水灌溉率將由目前的31.6%提升到40%,年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糧食產量將由164萬噸提高到180萬噸。
水到渠成,豐收可期。于琪洋表示,水利部將繼續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責任,一方面,結合國家水網工程建設,在水土資源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新建一批生態型、節水型灌區,提高灌溉面積和灌溉保障率;另一方面,加快實施一批灌區現代化改造,啟動一批重點區域排澇工程,持續補齊灌排工程基礎設施短板,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為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提供堅實的水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