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是灌溉大國,也是灌溉古國,灌溉歷史與中華文明的歷史同樣悠久。自2014年以來,經由相關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的推薦和國際評委會的評審,我國多處灌溉工程被成功收錄。每一處灌溉工程遺產都是活生生的實證,將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科學與技術精神呈現出來,為當今和未來的人們生動地再現出曾經的歷史。
為進一步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中國水科院聚焦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接續推出“灌溉遺產”專題,講述和弘揚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
渠潤群山:鳳堰梯田的生態治水長卷
漢陰縣位于陜西南部、中國南北分界區域,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以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早在2500年前,漢陰當地就有“抱甕灌溉”的歷史典故,這是中國使用桔槔灌溉的最早記錄。鳳堰梯田位于漢陰境內鳳凰山南麓,其開發歷史至遲可追溯到宋前。
鳳堰梯田
鳳堰梯田的大規模建設始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主要由移居至此地的長沙吳氏家族營建。目前,梯田總灌溉面積約5.12萬畝,是秦巴山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
鳳凰山海拔400米到2000米,鳳堰梯田位于鳳凰山南麓。當地藏風聚氣的盆地型結構,易于保持小氣候穩定;地形北高南低,能抵御西北寒流,更有利于農作物接受充足光照。梯田的主水源,源自鳳凰山涵養林的四條山溪。由于來水的季節性變化,古人在梯田中依地勢修建了上百個大大小小的蓄水塘池來調節水量。溪流自上而下貫穿村莊、梯田,形成了獨特的“田、渠、塘、溪”自流灌溉體系。田即梯田,渠即田間溝渠,溪流通過溝渠流入田邊修建的塘、窖,經過沉砂、儲存,經溝渠灌溉梯田,最終再經溝渠排入溪流。梯田通過微地形的營造,控制徑流,延長匯流時間,根據灌溉水量的需求,開鑿不同大小的分水口、放置不同大小的石塊,進行田塊之間的水量分配和流量調節,在耕作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水量控制方法。
鳳凰山
“田、渠、塘、溪”灌溉體系
在這一“田、渠、塘、溪”灌溉體系中,有一條鑲嵌在懸崖絕壁上的渠道,堰坪渠。據考證,堰坪渠修建于清代,全長1.4公里,灌溉面積2000余畝。在沒有現代施工設備的年代,在絕壁上開鑿這樣一條渠道,工程難度可想而知。這不僅側面說明了古代水利施工技術的獨到之處,更是展現了古代先民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的精神力量。
“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從堰渠引水、塘窖蓄水到梯田灌溉,當地先民在各歷史階段,利用多種水利灌溉技術,實現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千百年來,眾多治水實踐被翔實記錄,從議定分水放水規則、核算灌溉面積和水量、解決取水糾紛,到保護山林、禁止砍伐,都可以從鳳堰梯田保存的各類石碑記錄中得到還原。
有關“歲修維護”的鄉規民約碑刻 (1900年)
隨著土地的開墾與農業生產的發展,當地人口從明代開始聚集,到“乾隆四十七年,戶口較前增至數十倍”。梯田耕作逐漸成為當地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形式和物資來源,在特定歷史時期為緩解人地矛盾作出了突出貢獻。此外,南方移民的到來與梯田的開墾,對當地民風、習俗、宗教和文藝產生了深刻影響,南北方文化在這里交融,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方文化。今天,鳳堰梯田仍保存有大量以吳家花屋、馮家堡子為代表的古建筑,它們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色鮮明,見證了歷史上該地區農業的迅速發展與文化的高度融合。
吳家花屋
馮家堡子
漢陰鳳堰梯田依山就勢,灌排體系完善,為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經典案例。2024年,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