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浙江再添新例。
近日,淳安縣桂溪村以“水權入股”的形式,將閑置的高球山山塘交由旅游公司,后者將開發經營漂流、人造滑雪場等項目。合作預計帶動5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村集體和村民累計每年可增收近200萬元。
水權直接“變現”,得益于當地優質的水資源和水生態。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來,我省先后開展“萬里清水河道”“五水共治”“美麗河湖”“全域建設幸福河湖”等一系列治水行動,江河湖泊面貌發生根本性改善。
站在新起點,浙江正以水為媒,探索一條水生態產品價值多元轉化路徑,為產業升級注入新動力,為群眾增收開辟新渠道。據統計,僅2024年,全省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金額就達61.7億元,有效助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浙江是如何“點水成金”的?
快速推進的政策保障
首單水利領域REITs上市、首單河湖生態產品交易……2024年,浙江水生態產品刷了一波“存在感”,拿下多項全國首個。
面對這份成績單,省水利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盧健國深知不易:“全國首單,意味著沒有先例可循。在保障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鼓勵各地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
事實上,將生態產品“變現”不是一個新鮮提法,雖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但國家早有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這些重磅文件,意在加速推進“生態資源”向“生態經濟”轉化進程。對浙江而言,歷經20年治水實踐,“點水成金”已具備堅實基礎與先發優勢。
一個重要信號是,早在2021年發布的浙江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規劃,就明確了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任務措施。浙江也由此成為全國較早提出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概念的省份,率先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
2023年,《浙江省全域建設幸福河湖行動計劃(2023—2027年)》出臺,鼓勵各地探索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不斷拓展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通道。這標志著浙江開展的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工作已從最初的謀劃階段,開始邁向“多點開花”的實踐階段。
因地制宜的試點示范
水是寶貴的生態資源,當它成為一種生態產品,其內涵也在不斷延展。除了為人類提供飲用水、為漁業養殖提供基礎保障,還有濱水綠道、水上觀光等一系列文旅資源。
有買,才有賣。擺在各地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打造哪些水生態產品,市場才會“埋單”?
因地制宜是浙江各地探索的遵循。2024年,《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發布,不僅明確了“點水成金”的主要路徑,還給出了試點清單。
比如臺州的長潭水庫,為保障當地300萬人的飲水安全,庫區人民作出巨大努力和犧牲。方案提出,本著“誰受益、誰補償”原則,開展水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間生態補償試點。
在浦江,浦陽江和壺源江穿城而過,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明顯。為盤活水庫資源資產、拓展水利建設資金渠道,浦江在全域開展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
如今,長潭水庫的生態補償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而浦江的金坑源區塊,憑借三座水庫及仙華水廠組成的“資產包”,成功以30年16.5億元的價格轉讓了經營權。據了解,這些收益主要用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整治修復,進一步為當地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等綠色產業筑牢根基。
“《方案》上的試點清單,只是‘拋磚引玉’。我們鼓勵各地繼續探索,也會組建專家團隊開展試點跟蹤指導服務。”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與文旅、體育、財政等部門合作,在水土保持、河湖水域岸線空間、水利風景區等領域探索更多“點水成金”的可能性。
企業認可的市場機制
既然是產品交易,就離不開市場機制。細數已成功交易的案例,買方大多數是企業。
去年3月20日,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落地安吉。浙江綠郡龍山源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3328萬元的價格,獲得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水土保持生態旅游資源的6年開發經營權。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3328萬元是市場機制下“價高者得”的結果。根據資產評估,石門坑生態清潔小流域河垓區塊水土保持生態旅游資源價值為每年450萬元。出讓方在安吉“兩山”合作社平臺掛牌后,吸引了全國5家企業報名投標。
企業追捧綠水青山,看重的是生態文旅資源,這樣的交易案例不在少數。比如在開化,有公司以500萬元競得當地水域和灘地5年經營權,涉及開發游船、露營等項目。在德清,有企業看中當地水域垂釣中心的發展潛力,其開發經營權最終以550萬元成交。
文旅價值的落地,是浙江推進水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而在更為復雜的改革深水區,浙江還以市場機制為切入點,開展更多探索。
一直以來,政府在我國水資源配置中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如何采用市場手段對節余水指標進行二次配置,各方十分關注。
在鼓勵創新探索的背景下,浙江開展了新的實踐。2023年,淳安、建德兩地基于新安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簽訂水權交易協議。前者向建德轉讓交易水量5000萬立方米,當地水產業由此“解渴”。
除了水權交易之外,浙江還把目光放在了水利資源資產融資上,通過核算水資源取水權、水利工程資產,積極推進水利資產證券化。這樣一來,不僅盤活了水利存量資產,還以實際行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重大水利建設。
2024年11月,全國首單水利基礎設施REITs——紹興湯浦水庫REITs發行上市,將湯浦水庫30年供水經營收益轉化成基金產品,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鏡嶺水庫建設。據了解,項目上市后,投資者認購達137億份,是發售數量的106倍,創當年公募REITs新高,浙江也由此闖出了一條“盤活存量資產、帶動新增投資”的水利投融資新路子。
必須承認的是,在這場加速推進的探索實踐中,還有難題要破,比如業內普遍認為水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會繼續系統總結各地試點進展成效和經驗做法,建立價值核算體系,探索核算方法,為各地提供政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