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輕拂,大地回暖。3月20日,在永濟市尊村引黃灌區,隨著閘門緩緩開啟,黃河水奔涌而出,沿著渠道一路歡歌,直抵廣袤的農田。
走進灌區指揮調度室,灌溉渠道、供水流量等數據在屏幕上閃爍,一目了然。這得益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為灌區裝上了“智慧大腦”,為田間地頭配上了“敏銳耳目”,實現了對農作物的精準供水、合理灌溉。
尊村引黃灌區是集防汛、排澇、灌溉、供水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灌溉面積達到123萬畝。“以往調度配水時,各級泵站往往只能憑經驗估算用水量,難以做到精準調控?,F在借助綜合信息化管理平臺,管水、放水實現了即時精準布控,讓供水與用水都有了‘明白賬’。”灌區信息調度中心負責人陳曉寧感慨地說。
山西煤長水短、十年九旱的省情決定了水資源配置與水利工程建設任務十分艱巨。近年來,我省堅持“四水四定”原則,聚力推進保障水安全、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等重點任務,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水支撐。
不負好春光,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在山陰縣馬家河泵站施工現場,車輛穿梭、機械轟鳴,工人們正全力以赴推進泵站和調蓄池主體建設,力爭早日完成目標任務。
位于晉西北的引黃北干支線工程,是我省立足緩解晉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現狀而謀劃的重大民生水利項目,是納入山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和《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的省級重點工程。
構建現代水網,是我省水利發展的重頭戲。實踐中,我省以大同、長治全國市級水網先導區為示范,上接國家水網,提速省級水網,下通市縣水網,深入開展“水網+”行動,“三縱九橫、八河連通、豐枯調劑、多源互補”的現代水網加速成型,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以前,家里的水龍頭像是鬧鐘一樣,到了點滴滴答答地響,但流出來的水卻少得可憐?,F在,想什么時候用水就什么時候用,方便多了!”文水縣南武鄉東莊村村民張海明高興地說。去年,村里進行了管網改造,并安裝了恒壓供水設備,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供水。
截至去年底,全省25個縣開展了縣域農村供水“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工作;建設改造和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5085處,實施水質提升工程405處,受益人口達726.83萬人;農村規?;┧こ谈采w人口比例達到50.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
水生態環境修復也在不斷推進。在三晉大地,22836名五級河湖長及巡河湖員守護著每一條河流和湖泊,治水治岸治綠協同推進,讓河湖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水利改革方面,我省同樣不遺余力。重點聚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水權確權、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機制、創新水利投融資體制機制等6個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24年,全省開展水權交易391單,交易水量6455萬立方米。首單水保碳匯交易在右玉縣小南山實現;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面積114.84萬畝;用水總量70億立方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20年累計下降10.5%、9%以上。
治水興水節水是篇大文章。今年,我省將圍繞“水安全保障、水資源配置、水工程支撐、水生態保護、水效能治理”等“五大格局”,全力構建“現代水網、水旱災害防御、現代化水治理、鄉村振興水利保障、河湖泉域復蘇”五大體系,加快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