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中國水周期間,成都市水務局聯合成都環境集團舉辦“智水共生·AI賦能未來水生態”媒體開放日活動, 探秘覆蓋“原水-供水-排水-凈水-治水”全鏈條的智慧水務系統。從數字孿生水庫的無人機巡航到地下管網的“微創手術”,從AI客服的“秒級響應”到隧道空間的“火眼金睛”,成都以科技創新重塑水生態治理模式,為超大城市智慧治水交出“成都答卷”。
科技保水
數字孿生、智慧水網 保障千萬市民用水無憂
早上9點,李家巖水庫數字孿生平臺搭建的無人機正沿庫區航道自主巡航,項目現場施工的高清畫面實時傳回到50余公里外的應急指揮中心,實現遠程施工期進度識別及運行期常態化巡庫任務,巡檢效率較傳統人工大大提升。
據悉,李家巖水庫數字孿生系統打造了四川省在建水利工程首個貫穿施工、運維全生命期的數字孿生水庫工程案例,系統集成水雨情、水質、工程安全等監測數據,通過遙感測繪、水利專業模型、視頻AI分析等技術,實現“一屏觀水庫、一圖管全域”,為超大城市應急水源安全裝上“智能保險”。

水務環保一體化智慧運營平臺
另一邊,在成都環境集團自來水公司調度中心大屏上,“智慧水務系統”實時跳動的數據流揭示著超大城市供水的“精準密碼”:在上游來水處布設19個水質監測點,構建起24小時全天候水質監控網絡,可提前8至20小時預警水質變化;深度融合多種算法預測未來水量需求,每小時自動迭代修正,確保供水方案與實際需求高度匹配;國內首創的智能調度模型精準感知管網壓力,智能分配各供水節點水量,調度指令采納率達97%以上,實現了從水源取水、水廠生產、管網輸送到用戶供應的全流程智慧化管控。
“我們還在全域布設了191個壓力監測點、22個水質監測點、45個流量監測點、50個漏水噪聲監測點,可全面感知11000公里供水管網,實現快速響應爆管應急處置。爆管搶修30分鐘到場、24小時內恢復供水。”自來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科技治水
水質實現“機器人檢測”、“云端會診”
機械臂輕巧夾起樣品瓶,自動流轉單元將樣品進行精準傳輸,智能分析系統同步完成總磷、總氮、COD等多個監測指標的高精準全自動化檢測……在成都環境集團排水公司水質智能分析實驗室里,5項水質指標檢測全程不見人影,唯有AI“化驗員”在默默值守。這座“無人實驗室”通過5大自動化單元協同,實現了從樣品分液、前處理到檢測、清洗全鏈條無人化操作,日處理樣品量達100個,效率提升200%。

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臺
除了機械臂“無人檢測”,興蓉環境“水務環保一體化智慧運營平臺”構建起“治水云腦”,將中醫診療理念融入系統,以“望聞問切”為核心,日處理數據超3.2億條:通過“望”模塊實時呈現70座廠站關鍵點位8秒刷新的生產畫面與數據;借助“聞”模塊的智能算法,30秒內即可鎖定COD突增等異常并觸發雙通道預警;依托“問”模塊1800余個專家案例庫與三級“云端會診”系統,實現跨地域工藝難題的秒級響應;而“切”模塊通過AI鏡檢技術,可提前7天識別絲狀菌異常增殖趨勢,將水質風險化解于萌芽。數據顯示,平臺上線三年來,管理的60余座污水廠保持水質超標“零事故”。

自來水公司調度中心大屏
科技管水
精準捕捉管網 “血栓”、給管網做“微創手術”
作為城市靜脈,排水系統尤為重要,如何用科技手段推動管網健康?據了解,成都“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臺”通過 1449個液位計、182 個電導率儀,構建起 7600 公里管網的“神經網絡”,通過智能診斷算法分析可以精準捕捉管網 “血栓”。
發現問題,如何處置?在文興北路管網點位,興蓉市政公司技術人員將搭載高清攝像頭的CCTV 檢測機器人,放入地下3米污水管道內部進行病害檢測。在高清鏡頭下,即使 0.5 毫米級的裂縫也無處遁形。“CCTV機器人類似于醫療領域的‘腸道內窺鏡’。”

機械臂“無人檢測”水質

搭載高清攝像頭的CCTV 檢測機器人
發現問題后,非開挖機器人便會開展“外科手術刀”。機器人配備混凝土破碎刀頭,1小時就可以完成1.2m長的滿堵管道疏通,無需開挖地面即可高效疏通被建筑廢料堵塞的地下管網,極大方便交通出行并降低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