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上岸再進千家萬戶,“一滴水”是如何降濁變清的?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屆“世界水日”,上游新聞記者走進重慶自來水公司沙坪壩水廠,跟著一群小學生探訪“一滴水”由濁變清的奇妙之旅。
沙坪壩水廠主要供水沙坪壩區域,是45萬戶約100萬人的“水源地”。站在水廠的沉淀工藝區,憑欄遠望的嘉陵江,就是水廠的原水取水點。江心水通過深井車間提升至配水井,再經過原水管道到達水廠沉淀池。

沙坪壩小學生代表走進沙坪壩水廠參觀。
3月19日,在水廠臨時設置的體驗區,幾杯水渾濁不清甚至看不見杯底,濁度與夏季洪峰過境之后長江里的水不相上下。
“這水看起來臟兮兮的,為什么流到家里就變清了?”“把渾水變成清水需要多長時間?”學生們紛紛拋出想了解的問題,等待水廠工作人員答疑解惑。
水廠工作人員領著學生動手做實驗,將桌上的聚合氯化鋁滴進渾水中再不停攪拌。大約兩三分鐘后,發生令學生不可思議的一幕:水漸漸變清。
這只是“一滴水”變清的第一步。沉淀工藝區域主要分為預沉池和沉淀池,“一滴水”經過混合、絮凝、沉淀三個步驟,才能完成水質處理的第一環。

小學生現場做實驗感受濁水變清的奇妙之旅。
原水處理過程中,要用絮凝劑降低濁度。“現在綜合考慮溫度、水量、濁度等,通過采集的數據進行智能運算來確定絮凝劑的量。”水廠副廠長昝樹斌告訴上游新聞記者,不管是加絮凝劑還是加氯,不再像過去靠人工經驗來確定量,而是靠科技手段精準把握以降本增效。
國家每年對出廠水、管網水抽樣水質的監測,涉及要分析的指標上百項,其中余氯量和濁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項指標。
“濁度檢測的國標是不得超出1NTU(濁度單位),而我們水廠做到了0.1NTU。”昝樹斌告訴記者,重慶城市供水水質抽樣檢測在全國40多個主要城市中的排名靠前。
城市供水水質穩定提升,離不開智慧供水的賦能。
“已實現供水過程全面感知,可實時掌握供水狀況和水質達標情況。”重慶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顏高鋒說。
記者了解到,重慶通過實施“多池系級聯無人值守加壓站智能供水系統”改造,建成覃家崗等7座全自動化無人值守車間,實現機組和閥門的遠程控制和遠程一步化啟停;完成和尚山水廠、沙坪壩水廠、北碚水廠智能水廠改造,實現供水經營的數據化、指標化以及信息化管控目標。總之,通過感知網絡覆蓋、生產設備智能調控、運營決策數據驅動,有效保障城市供水的安全和韌性。
三江澆灌的重慶其實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因為河流在重慶境內流經的區域面積有限,部分區縣缺水程度甚至達到重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提高供水韌性尤為重要。
“正在加快實施水源廠互聯互濟工程,持續優化供水調度。”顏高鋒說,在硬件建設和智慧設施賦能之下,未來重慶中心城區城市供水有望實現南北互調,從而構建起韌性供水“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