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新保險機制,筑牢穩定保障基石
農村供水管網破裂不僅影響供水穩定性,還時常導致群眾財產受損,成為困擾農村供水管理的一大難題。張家川縣積極主動作為,嚴格遵循“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覆蓋到村”的科學原則,成功搭建起“公眾責任險”保險機制。這一機制創新性地采用“縣政府+供水單位+受益村”的三級投保模式,構建起“政府+保險+供水單位+群眾”的四級風險共擔體系。其中,縣級財政充分發揮保障作用,按保費的40%給予補貼;村集體補充25%的保費;剩余35%由供水單位和用水戶合理分攤,且戶均年繳費5元。這一精心設計的費用分擔模式,既充分考慮了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有效減輕群眾負擔,又保障了保險機制的可持續性,確保其長期穩定運行。
自試點推行以來,該保險機制成效斐然。試點村的信訪量大幅下降,曾經因供水問題引發的矛盾糾紛顯著減少,群眾對供水管理的信任度大幅提升,為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讓農村供水管理有了更穩固的群眾支持。
二、科技深度賦能,全面防控供水風險
科技的飛速發展為農村供水管理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張家川縣緊跟時代步伐,引入先進的“保險+物聯網”管理模式。在供水管網的關鍵節點,精心部署壓力傳感器和智能水表,這些設備如同為供水管網賦予了“智慧大腦”,能夠對管道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精準的監測。監測數據通過高效的傳輸系統,同步輸送至縣水務局智慧供水平臺和保險公司風控系統。一旦系統捕捉到異常流量或壓力突變等危險信號,智能預警系統便會迅速響應,第一時間通知專業維修人員趕赴現場排查隱患,實現了供水風險管理從“事后補救”向“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的全面轉變,形成全鏈條、閉環式的風險管理體系。
在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撐下,2024年農村供水管理取得顯著成效。全縣農村供水的安全性和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切實保障了有限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讓農村居民用上更穩定、更安全的水。
三、優化理賠流程,快速化解群眾之憂
理賠環節是保險服務群眾的關鍵所在,其效率高低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張家川縣與保險公司緊密協作,共同開辟保險理賠“綠色通道”,聯合制定《農村供水責任保險快速賠付細則》,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縣級設立保險服務中心,配備專職調解員;鄉鎮組建應急搶修隊;每村培養2名持證保險協理員。創新"123"快速響應機制:1小時內完成現場查勘、2日內確定賠付方案、3個工作日內理賠到賬。大大縮短了理賠周期,提高了理賠效率。同時,為方便群眾報案,在各村設立保險聯絡員,群眾只需通過電話或微信等便捷方式即可迅速報案。保險公司與水務部門密切聯動,在接到報案后迅速響應,及時核實事故情況,確保因管道破裂導致的房屋受損、農田浸泡等問題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定損和補償,最大程度降低群眾損失。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切實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四、動態調整優化,持續擴大保險覆蓋
為使保險機制更好地適應農村供水管理的實際需求,更全面地服務群眾,張家川縣建立了定期的保險成效評估機制。通過召開評估會、深入走訪調研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和反饋,根據實際情況對保險條款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例如,充分考慮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的實際情況,將因自然災害導致的管網損毀納入賠付范圍;增設“搶修期間臨時供水補貼”項目,保障群眾在搶修期間的基本用水需求,使保險保障更加全面、貼心。
2024年,保險覆蓋范圍從試點的15個村大幅擴展至全縣255個行政村,惠及6.1萬農村人口,讓更多群眾享受到保險機制帶來的福利。此外,張家川縣還積極探索“保險資金反哺管網改造”模式,將部分結余保費用于老舊管道更新,形成“保險保障+資金結余+管網改造+供水保障”的良性循環。通過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提高了保險資金的使用效率,還進一步提升了農村供水管理水平,為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讓農村供水管理在創新中不斷邁向新臺階。
張家川縣通過創新保險機制、引入科技力量、優化理賠流程和持續動態調整優化等一系列舉措,成功破解農村供水管理難題,以“小保險”撬動農村供水“大民生”,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的幸福生活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其創新實踐和成功經驗,為其他地區農村供水管理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范例,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和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