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備耕,水利先行。重慶市開州區水利局始終將保障春耕生產用水作為年度重點工作,多措并舉、多向發力,構建起“蓄水足、輸水暢、用水精、護水穩”的全鏈條供水保障體系,為全區春耕生產注入“水動能”。
建立聯動體系 織密春灌“責任網”
開州區水利局堅持“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構建三級聯動責任體系,成立農村供水保障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專班,統籌推進春灌工作;建立“周調度、月研判”機制,組織40個鎮、鄉街道及供水企業專題部署,逐級壓實責任鏈條;組建一支由36人組成的灌區巡查組,對全區340公里灌區渠系開展“拉網式”排查,重點檢查滲漏、淤塞、垮塌等隱患。目前,已累計整改問題32處,確保輸水系統安全運行。
疏通“毛細血管” 激活灌溉“動力源”
水利設施是春耕用水的“生命線”。開州區水利局聚焦“堵點”“痛點”,實施灌排系統提質工程,打通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清淤疏浚保暢通。2024年冬天以來,開州區累計投入資金280萬元,疏浚防滲渠道143公里,新建小型提水泵站1座,修復渠系垮塌、山體滑坡等病險工程32處,灌溉效率提升25%。以三匯水庫大堰右干渠整修為例,開州區投入2416萬元,完成渠系加固和清淤,解決了沿線萬畝農田“漏水跑水”難題。
蓄水擴容增后勁。通過“建新修舊”雙管齊下,開州區新建天白中型水庫及雙石崗、水竹溝等小型水庫,新增蓄水容量1095萬立方米;完成大興等3座病險水庫整治,恢復庫容120萬立方米,全區總蓄水量達1.07億立方米,蓄水率超60%。竹溪鎮大海溪引水渠的建成,成功將8公里外的水庫水源引入田間,惠及4個村1.2萬畝耕地。
科學配水用水 設置供需“平衡閥”
面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現實情況,開州區水利局堅持“先生活、再生產、后生態”原則,統籌多部門聯動,構建起“引、攔、提、連、調”五位一體的水資源調度體系。
動態調配保需求。開州區依托全區181座水庫的蓄水數據,建立春耕用水動態臺賬,科學制定配水方案。2025年春灌期間,預計可調配灌溉用水2973萬立方米,精準覆蓋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需水高峰。
科技賦能強支撐。開州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土壤墑情,建立旱情預警平臺,提前發布風險提示。同時,推廣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改造高標準農田5萬畝,實現“節水增效”雙贏。
開州區水利局將繼續用系統思維破解春耕用水難題,用一系列“硬舉措”提升水利服務“軟實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