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屬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州(市)之一
近年來,臨滄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重要論述,按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水價改革的部署要求,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重要抓手,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面積236.67萬畝,切實推動“水資源”轉化為“水經濟”,為農業產業發展不斷注入活力。
結合臨滄水資源稟賦和農業產業布局,科學組織編制《臨滄市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灌溉水源工程、中型灌區續建改造、新建大中型灌區與小型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項目54件,總投資315.37億元。耿馬孟定壩、永德永康壩等24個中型灌區列入全國中型灌區名錄,大勐統河、小黑江、南汀河、云鳳4個大型灌區分別列入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全國農田灌溉發展規劃》和《云南省“十四五”興水潤滇工程規劃》。耿馬灌區、鳳慶縣清水河、鎮康縣勐捧壩、云縣劉家箐灌區工程加快建設。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中小型灌區107 個,設計灌溉面積77.87萬畝(中型灌區24個,面積49.2萬畝;小型灌區83個,面積28.67萬畝)。全市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0.51。
依托灌區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積極探索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六項機制”植入(初始水權分配機制、水價形成機制、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機制、群眾全程參與機制、工程管護機制),確保農田水利工程長效發揮效益。嚴格用水定額管理,統籌產業結構、灌溉面積和生態環境用水等需求,合理確定用水綜合定額,確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將用水指標逐級分配到行政村、用水主體、灌區管理單位。科學合理確定水價,實行分類分級定價、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根據糧經作物用水量、經濟效益平衡,充分考慮供水成本和用水戶承受能力,合理確定農業用水水價,配套完善計量設施,計量收費。全市8縣(區)已完成農業用水水價調整,按每方0.15-0.32元收取。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全面放開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形成多元化投資農田水利建設格局。引入省水投公司、大禹節水集團、鳳慶縣萬眾緣公司、雙江潤江水利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企業,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及維護,宣傳、推廣、運用節水灌溉科學知識和開展技術服務等。落實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政策,制定了《臨滄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辦法》,建立“用水需付費、困難農戶有補貼、節約用水得獎勵”的機制,調動全社會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加強工程運行管護,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明晰工程產權,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建立完善工程運行管護制度,把運行管護費用納入水價成本核算。積極推廣農民用水合作社等合作組織模式,參與工程管護、用水管理、協商定價、水費計收等,確保群眾的受益主體地位。全市注冊登記農民用水合作組織7個。
學習借鑒“元謀經驗”“賓川經驗”,以縣為單元,選取臨翔區大子良茶葉示范基地、云縣釋迦果基地、鳳慶縣營盤萬眾緣沃柑基地、永德縣永康百香果種植基地、鎮康縣勐捧興旺堅果種植園、耿馬縣華僑水果基地、滄源縣芒卡來片沃柑基地、雙江縣榮康達烏龍茶莊園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等作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鳳慶縣《灌區改革試點引領 推動全縣改革見效》被列為云南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通過示范引領,試點先行,有力的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及農業生產的增效增收。
多年平均年自產水資源量為156.9億立方米
其中,農業灌溉用水量6.65億立方米
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積236.67萬畝
有效灌溉率為40.52%
加強灌區工程建設
建立落實改革機制
推行試點先行突破
注重群眾宣傳引導
通過政策解讀、典型案例、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持續深入做好農業水價改革宣傳,切實提高群眾對政策的知曉度和支持度,提高群眾“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積極性,讓“水是商品,用水付費”的認識深入人心。